我看字典>诗词古文>吴汤兴生平

吴汤兴生平介绍

吴汤兴(1860―1895),台湾苗栗客家人,祖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秀才出身。1895年5月,愤清政府割让台湾于日本,在台湾聚合粤籍(客家)乡人,盟誓抗日。得台湾巡抚唐景崧支持,奉命统领台湾义民队伍。6月中旬,日军进犯新竹时,与徐骧、姜绍祖等义军奋勇抵抗,屡败日军。7月上旬,会各路义军反攻新竹,与日军反复搏杀。8月中旬,与敌苦战于苗栗。8月下旬在彰化保卫战中,率义军与日军激战于八卦山,中炮牺牲,时年35岁。>>查看吴汤兴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吴汤兴曾为生员,亦学习武艺,以行侠仗义闻名於乡里。1895年4月,清廷因甲午战争失败而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予日本。消息传至台湾后,人心愤慨,于是台湾民主国成立,各地皆起兵响应。吴汤兴亦召集乡勇,筹备守卫乡里。

  取义抗日

  5月29日,日军近卫师团登陆澳底,乙未战争遂起。6月中旬,台北城失陷,吴汤兴召集众人祭旗,面向北方发誓:“是吾等效命之秋也。”众人皆起而应和。当时,徐驤起义於苗栗,姜绍祖起义於北埔,简精华起义於云林,各率领数百至数千人,吴汤兴皆派人送信邀请合作抗日。

  6月15日(阴历五月廿三日),吴汤兴领军500名与姜绍祖部共同北上支援时,於杨梅坜遭遇日军,两军合力攻击,日军稍有退却。其后日军攻下新竹,图谋顺势南下。苗栗知县李烇与吴汤兴商议战情後,派遣徐炳文赴台中告急,而徐驤力守头份,日军无法前进。

  8月8日(阴历六月十八日),日军大队攻新竹,不久城陷。日军乘势攻苗栗,该地无城不易防守,吴汤兴、徐驤俱退入彰化。8月24日(阴历七月五日),日军涉大甲溪,破葫芦墩(今丰原市),次日攻破台中。

  英勇牺牲

  8月26日,帮办军务兼黑旗军首领刘永福之幕僚吴彭年誓师后,分派各队任务,以吴汤兴、徐驤合守八卦山。28日黎明,日军攻山,特别以一部队直扑黑旗营。吴汤兴拒战,徐驤亦奋斗,而炮火甚为猛烈,支持不下,吴汤兴因而阵亡。其妻闻讯后,亦投水身亡。

猜你喜欢

  • 杨郁伯

    一作杨邠伯。生平不详。疑即杨郇伯之误。《全唐诗逸》收其诗2句,录自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卷上。

  • 宗仰

    宗仰(一八六五—一九二一),又称中央,别号楞伽小隐、乌目山僧。俗家姓黄,名浩舜,常熟人。出家三峰寺为僧,转投镇江江天寺受戒,后投身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参与辛亥革命。圆寂于南京栖霞寺。

  • 周震

    周震,字来叔,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进士。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知惠安县(明嘉靖《惠安县志》卷一一)。宁宗庆元间知建宁府(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五)。开禧元年(一二○五)以枢密院编修官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二年,迁大宗正丞。事见《南宋馆阁续录》卷九。

  •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647年-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唐代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司马馗之后。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

  • 张绉英

    张洙,号平台,顺德人。

  • 朱孔照

    朱孔照,字浴曙,号云台,应山人。顺治乙未进士,官苏州同知。

  • 薛令之

    薛令之(683—756),字君珍,号明月。福建长溪县(今福安)人。唐神龙二年(706年)进士。开元间累迁右补阙兼太子侍读,与贺知章并侍东宫。后因李林甫冷落东宫,赋诗讽谏唐玄宗,引起玄宗不满,遂托病辞官归乡。归乡后迁居厦门岛洪济山北,所居处因而得名薛岭。薛令之以诗文名,为闽人以诗赋登第第一人。有《明月先生集》行世。薛令之与同时期的陈僖同为厦门岛最早的开拓者,后人有“桃李薛公园”之赞誉。

  •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刘沆

    刘沆(995—1030),今江西省永新县埠前镇三门前人。北宋至道元年(995年)九月十八日生。天圣八年(1030年)刘沆进士及第,名列第二。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共7年,“自进士设科,擢高第至宰相者,吉郡以沆为首”,在位以“长于吏事”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