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诗词古文>萨都剌生平

萨都剌生平介绍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查看萨都剌的诗词古文

生平

  萨都剌,一说是阿拉伯语Sa’dal—Allāh 的音译,意为“真主之福”,与其字“天锡”意合。号直斋,回回人。祖父思兰不花、父阿鲁赤曾镇守云、代。萨都剌生于代州雁门(今山西代县西北),一说生于镇江(今属江苏)。早年家境清贫,但资质超拔颖敏。泰定四年(1327)登进士第。天历元年(1328)七月以将仕郎资历,任镇江路录事司达鲁花赤,任间多以风教为先,他亲书录事司堂匾为“善教”,用以自勤自勉。至顺二年(1331)七月,调任江南行御史台掾史,前后三年。在职期间,他南至吴楚,西抵荆楚,北达幽燕、上都等地,并与张雨、倪瓒、马九皋等人诗文唱和,写出《满江红·金陵怀古》、《念奴娇·登石头城》、《登北固城楼》、《鬻女谣》等名作。

  元统二年(1334)八月,调任燕南肃政廉访司照磨(治所真定,今河北正定)。次年初又调职。他曾作为监礼官陪集贤学士只儿合舟祭祀拖雷在真定的影堂,又先后赴河间、沧州审察刑狱。后至元二年(1336)春,他南行入闽,就任闽海福建道肃政廉访司(治福州)知事,途经徐州、扬州、平江、杭州、桐庐、兰溪、仙霞岭、崇安、建溪等山水胜地,均留下诗篇。

  后至元三年(1337)八月,他再迁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经历,升入从七品,该年冬季到职。至此他一生创作了四百余首诗词。可能他因体弱多病而较早去世。关于萨都剌的晚年,尚有隐居武林(杭州)、寄情山水而莫知所终之说,还有充任方国珍幕僚以及终于太湖司空山、太白山下之说等。萨都剌自称“名在儒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为官清廉,宦绩亦可称道,他生性好游,善写楷书,主要成就在诗词创作。由于官职低微,元人将他与贯云石、马祖常、余阙等并列,但后人备极推崇,列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因宦游南北,故胸中包纳万里名胜风情,又以北人气质,涵融前代各家之长而不蹈袭前人。诗作诸体皆备,文词雄健,音律锵然,具有一种清朗寥廓之气。诗词编有《雁门集》(有三卷、六卷、八卷、二十卷本)、《萨天锡诗集》十卷、《集外诗》一卷(毛晋刻)、《萨天锡逸诗》(日本刻本)及《西湖十景词》。

文学创作

  萨都剌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将近八百首诗词,有描写景物的山水诗,有抒写宫廷生活的诗,有怀古也有伤今,诉述个人和社会的不平。他在元代以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中都是占有一定地位的诗人。因出生在代州,代州古称雁门,他的诗集也就名为《雁门集》,他本人被称做“雁门才子”。《雁门集》最早刊印是元至正年间的八卷本,今已失传,现存版本以清嘉庆十二年萨龙光刻十四卷本,收辑较为完备,上海古籍出版社八二年出版了殷孟伦、朱广祁校点的《雁门集》。萨都剌另有《武夷诗集序》文1篇,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萨都剌博学能文,兼善楷书。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在《送管元帅南征》、《送刘照磨之桂林》等诗中,他甚至拥护统治者对起义人民进行镇压。但有些诗涉及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压迫。如《大同驿》、《黄河月夜》、《鬻女谣》、《织女图》等等,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惨状。五古《早发黄河即事》,一方面描写农夫“炊烟动茅屋,秋稻上垅丘。尝新未及试,官租急征求。两河水平堤,夜有盗贼忧”,另一方面描写贵族公子“斗鸡五坊市,酣歌最高楼”,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了元代社会的阶级矛盾。有些诗大胆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笔锋不仅指向了郡守县官、王孙贵 戚,且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记事》一诗,用“只知玉玺传三让,岂料游魂隔九重。天上武皇亦洒泪,世间骨肉可相逢”的诗句,揭露元武宗次子图帖睦尔的篡兄位之事,此事为正史不载,被称为“诗史”。有些诗歌表达了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政治思想,如《寄朱县尹》、《送广信司狱》诗等。《湖南张子善,钦点第一人,弹劾权贵,左迁西台御史,旋拜前职,素有退志,故举兼善劝之》、《旧剑》、《尘镜》等诗,希望官吏爱护人民,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报国志愿。而《过居庸关》、《题画马图》等诗,针对元朝统治者穷兵黩武,表达了“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的反战思想。这些作品是萨都剌诗歌中的精华部分。 

  萨都剌考中进士以前的诗所存甚少,有一首《述怀》诗说:“青春背我堂堂去,黄叶无情片片飞。”大抵表露了他这段时期的心情。他到过镇江,溯长江而上至汉阳,《客中九日》诗说:“佳节相逢作远商”,看来他背井离乡是为了经商,不过他对于经商并不热衷,他分外留心的是山川名胜,他写下了《清明日偕曹克明登北固楼》、《清明日游鹤林寺》等绘景抒情之诗。水光山色比起货物金钱来于他更有吸引力。他并不想在追财逐利中混过一生。他在《安分》诗中说:“心求安乐少思钱,无辱无荣本自然。春日赏花惟贳酒,冬天踏雪旋添绵。频将棋局消长日,时燕香熏篆细烟。万事皆由天理顺,何愁衣禄不周全。”诗人萨都剌是一个乐天派。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都能保持宁静而处之泰然。他的这种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影响到他的诗词创作。他的绝大部分诗篇都流露出热爱生活的乐观情思。他第一次走进官场正是他曾因经商而 到过的镇江,他和往日一样流连山水胜景,登北固楼,游鹤林寺,寻僧访道,饮酒赋诗,他厌恶俗吏生活,而要做一个诗人。在他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他有一首《同杨廉访游山寺》诗说:“扶病强同步,寻幽趣不群。逢僧穿竹去,吹笛隔林闻。山势浮云合,溪流野水分。徘徊归径晚,树影月纷纷。”“寻幽趣不群”正说明他以饱览山水为乐事。据徐象梅《两浙名贤录》说他晚年寓居杭州时,“每风日晴美,辄肩一杖挂瓢笠,脚踏双不藉,走两山间。凡深岩邃壑人迹所不到者,无不穷其幽胜。至得意处,辄席草坐,徘徊终日不能去,兴至则发为诗歌。”和山水诗的奠基人谢灵运比起来,他酷爱山水是有过之无不及。无怪乎他刻画山川景物那样逼真。

  萨都剌的一生大部分在江南度过,在风光秀丽的环境中,模山范水,写出了许多赏心悦目的诗篇。不过他曾两度官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稍得宫中见闻。在当时他还以擅长写作宫词和丽情乐府著称。他的朋友杨维桢《竹枝词序》说:“天锡诗风流俊爽,修本朝家范,宫词及《芙蓉曲》,虽王建、张籍无以过矣。”另一位朋友虞集也说:“进士萨天锡者最长于情,流丽清婉,作者皆爱之。”可见他还是一位抒情诗人。如他的《芙蓉曲》:

  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儿将断肠。绛袍春浅护云暖,翠袖日暮迎风凉。

  鲤鱼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荡舟何处采莲人,爱惜芙蓉好颜色。

  情致雅淡,意象凝聚。似无情而有情,有所思而不怨,蕴藏着作者怀才不遇,飘泊江湖的心情,深得唐李贺、李义山的笔法,辞婉意清。“鲤鱼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含而不露,有一种身世飘零、孤芳自赏的抒情味道。其他如《过嘉兴》、《梳头曲》、《新夏曲》、《洞房曲》等都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情调。同样,他的宫词,风格亦复如此。《醉起》说: 杨柳楼心月满床,锦屏绣褥夜生香。不知门外春多少,自起移灯照海棠。这里所描写的只是宫中女性生活空虚,寓长恨于景物形象之中。一般说来,宫中对于帝王是天堂,而对于宫女却是地狱。宫中生活题材是十分狭窄的,如果不能识别天堂地狱,描写就不会深刻。

  好在萨都剌的笔锋着力处,不曾局限于宫廷。当他的眼光移向广阔的祖国大地时,他发现当时的社会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如他的《京城春暮》,诗说: 三月京城飞柳花,燕姬白马小红车。旌旗日暖将军府,弦管春深宰相家。小海银鱼吹白浪,层楼珠酒出红霞。蹇驴破帽杜陵客,献赋归来日未斜。 将“弦管”“层楼”和“蹇驴破帽”相照映,社会不公,个人不平,不需明说,而用意十分清楚。至于他的《鬻女谣》、《过居庸关》、《征妇怨》、《高邮阻风》、《织女图》、《百禽歌》、《早发黄河即事》、《过淮阴》等,描述社会人生,题材广泛,更值得重视。《鬻女谣》写道: 道逢鬻女弃如土,惨淡悲风起天宇…… 人夸颜色重金璧,今日饥饿啼长途。悲啼泪尽黄河干,县官县官尔何颜!金带紫衣郡太守,醉饱不问民食艰。传闻关陕尤可忧,旱荒不独东南州。枯鱼吐沫泽雁叫,嗷嗷待食何时休! 作者面对这种现象,指摘“金带紫衣郡太守,醉饱不问民食艰”,斥骂“县官县官尔何颜”。这是正义的呼声。萨都剌看不惯这种不平事,因而他希望“但操大柄常在手,覆尽东西南北行”(《雨伞》)。希望得到一种权力去拯救天下所有在困苦中挣扎的人。但在当时,他的愿望是无 法实现的。萨都剌的怀古之作也颇具特色。如他的《满江红(旧误作念奴娇)。金陵怀古》尤为脍炙人口:

  六代繁华,春色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新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空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红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惟有蒋山青,秦淮碧。

  这首词作于至顺三年或四年他任江南诸道行台侍御史时期。 人事代谢,古往今来,苍凉豪迈,感慨万端。但青山永在,绿水长存,一代新人将把金陵重作英才聚合的场所。怀古正所以思今。萨都剌的作品往往表达着磊落旷达的胸怀。他一生中往来南北,对于民情习俗,见闻较多,使他有些诗词生活气息甚浓,感染力很强。如《初夏淮安道中》说: 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着枝。满树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过淮时。 “鱼虾泼泼”,“梅杏青青”,夏日初晴,着一嫩字,生意全出。给人以旷达、乐观、清新、舒畅的感受。生动的形象带着乡土气息把读者引进一个新的境界。

  在诗歌技巧上,萨都剌继承了唐、宋诗歌的某些手法,并具有自己的特点:

  ①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断,铸成韵味悠远的意境。如为人艳称的《秋词》、《京城立春》等,能托出特定的情境,构成饶有意趣的“诗画”。

  ②层层深入,凝炼简洁。如“百年诗句里,三国酒杯间”,“千古风光鬓边白,六朝山色马头青”等,言简意赅,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余地。

  ③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如“云孙捧出南箕簸,月姊舂来北斗量”,“一山如龙入云起,一山化作长江流”等句,化静为动,化无生命为有生命,使形象新颖流动。

  ④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嗅觉形象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如“市声到海迷红雾,花气涨天成彩云”,“乌鹊横桥秋有影,银河垂地夜无波”等。

猜你喜欢

  • 刘克庄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 王庭珪

    王庭珪(1079~1171)字民瞻,自号泸溪老人、泸溪真逸,吉州安福(今属江西)人。性伉厉,为诗雄浑。乾道八年(1172)病逝,终年92岁,去世后葬于安福县山庄乡下沙村长甫村后山腰,胡铨撰写墓志铭碑。王庭珪是两宋之交的重要诗人。他个性刚直,辞官归隐,曾因诗送胡铨而被贬辰州。靖康之变而后他表现出对国家忧患和民生疾苦的极大关注,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诗文词创作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 邹奕凤

    邹奕凤(1659-1720),字环西,号舜威,无锡人。康熙丙午进士,翰林院编修,官至广西学正,卒于官。著有《环西轩文稿述》、《雅堂诗稿》、《使粤草》等。

  • 本寂

    本寂(840年-901年)俗姓黄,名元证,又名崇精,福建蒲田县人,晚唐名僧,为佛教“曹洞宗”始创人之一。唐天复元年(901年),62岁的本寂圆寂,葬于寺西百步的凤形坊,塔名“福园”。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被加封为“宝藏元证大师”。本寂“文辞遒丽,富有法才”,著有《解释洞山五位显诀》、《住寒山子诗》,后人又辑得《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2种存世。

  • 李谐

    (396—544)东魏顿丘人,字虔和。李平次子。袭父前爵彭城侯。自太尉参军,历尚书郎、著作佐郎、加辅国将军、光禄大夫等。孝庄帝永安二年,元颢入洛阳,以为黄门侍郎。颢败,除名。孝静帝时,官散骑常侍,使梁,江南称其才辨。还授秘书监。

  • 朱巽

    荆门军人,字子权。朱震弟。所学甚富,时号二朱。

  • 赵骅

    赵骅(?-783年),一作赵晔,字云卿,唐朝邓州穰(河南南阳)人。祖先是天水人。父赵敬先,官殿中侍御史。赵骅性孝悌,善写文章,《唐摭言》称他“才美行纯”,与殷寅、颜真卿、柳芳、陆据、邵轸友好。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同榜有萧颖士、李华,又连擢科第,补太子正字,累授大理评事。后贬北阳尉。当时河东采访使韦陟很看重他,聘为宾僚。安禄山攻陷陈留时,投降安军。乾元年间,因罪再贬晋江尉。官至秘书少监。建中四年(783年)冬,爆发泾原兵变,赵骅逃匿于山谷中,不久卒。追赠华州刺史。有子赵宗儒。

  • 郑文焯

    郑文焯(1856~1918)晚清官员、词人。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晚号鹤、鹤公、鹤翁、鹤道人,别署冷红词客,尝梦游石芝崦,见素鹤翔于云间,因自号石芝崦主及大鹤山人,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隶正黄旗汉军籍,而托为郑康成裔,自称高密郑氏。光绪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后旅居苏州。工诗词,通音律,擅书画,懂医道,长于金石古器之鉴,而以词人著称于世,其词多表现对清王朝覆灭的悲痛,所著有《大鹤山房全集》。

  • 朱熙载

    朱熙载(一一二五~?),字舜咨,一字尧臣,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时年二十四(《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调衢州推官。二十九年,为武学博士。三十年,由太常博士罢职。事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一、一八五,明成化《处州府志》卷七。

  • 沈祖仙

    一作沈祖山。生平无考。《全唐诗》存诗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