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Gāo

高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采邑为姓氏,源于姜姓。姜太公后人受封于高邑,因以采邑为姓氏。二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姜姓。春秋时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子孙后代遂以祖辈的字为姓氏。三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如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祖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

高姓发源于今河南、山东一带。战国时期,高姓自山东迁入今河北、辽宁。汉代末年,有一支高姓由甘肃陇西南迁至云南滇中。高姓大批南迁始于西晋“永嘉之乱”时。唐初,有高姓进入福建开辟漳州。宋绍圣元年间,高升太夺取大理段氏政权。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如今,高姓尤以山东、河北、江苏、安徽等地为多。

高姓历史人物有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始皇,高渐离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荆轲死后高渐离也因刺杀秦始皇被杀。高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主,将主观情感融入景色之中,悲壮雄浑、进取奔放。代表作有《燕歌行》。高鹗,清代文学家,《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写者。也能写诗作词,代表作有《月小山房遗稿》。

高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五十三位。


【源】 ①黄帝之臣高元作宫室,见《世本》。当为高氏之始(60,62)。②系自姜姓。齐太公之后食采于高(故城在今山东禹城西南),子孙以邑为氏(9,60)。一说,齐太公六世孙文公赤之子公子高,其孙傒,为齐上卿,与管仲合诸侯有功,威公命傒以王父字为氏,食采于卢,谥敬仲(7,12,62)。③春秋时齐惠公之子祁,字子高,其后以高为氏(12,21)。④秀容高氏,出自汉时匈奴句王、宜冠侯高不识之后,以名为氏(70)。匈奴人姓(242)。⑤晋末后燕慕容云为慕容宝之养子,其父高和为高句丽之支庶,自谓高阳氏之苗裔,故以高为氏(60,70,242)。又,高句丽羽真氏后均改为高氏(12,21,242)。此均为辽东高氏,源出高丽族(70,242)。⑥北魏时鲜卑是娄氏后改为高氏(12,70)。⑦改姓。北齐文宣帝赐元景安、元文遥皆为高氏;又北齐时高隆之原姓徐,其父为高氏所养,因从其姓,皆见《北齐书》(60)。⑧金时渤海女真人有高氏;又,女真人纥石烈氏、纳兰氏(亦作那懒氏),汉姓均为高(71)。⑨西夏人姓(95,240)。⑩北宋时犹太人已大批定居开封,其后裔中有李、赵、石、艾、金、高六姓,其人数约占当时全国犹太人60%(179)。⑪明时赐元人额哩音博罗姓高名礼(24)。⑫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辽阳等地(23)。又,清满洲八旗姓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罗氏等后均改姓高(180)。今满族姓(344)。⑬清时岭夷12地夷人头目,嘉庆间归附时有高姓(72)。⑭明、清时云南姚安府土知府及土照磨、楚雄府土知府、姚州土同知、鹤庆军民府土知府、土同知、土千夫长及土通判、通安州土同知、北胜州土知州、土判官、广西府土巡缉等均为高姓,系白族(明、清时称僰人)(253)。又,云南以鸡为原始图腾的白族氏族之汉姓为高(138)。⑮裕固族鄂盖尔氏,汉姓为高(198)。⑯海南东方县讲“侾炎”土语之黎族姓勒歪,汉姓为高(216)。⑰锡伯族果尔齐氏,汉姓为高(201)。⑱台湾土著(65,174,385)、京(104)、彝(130,380)、哈尼(137)、苗(135)、蒙古(344)、回(344)、壮(250)、瑶(225)、土家(387)、东乡、黎、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变】 南北朝时有高获者自高丽归西魏,北周时赐姓独孤氏(12,21)。【望】 渔阳(17),辽东、广陵、河南、渤海(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2%,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尤以山东、安徽、江苏、湖北、河北、河南、四川等省多此姓,七省高姓约占全国汉族高姓人口55%。【人】 高克,春秋时郑大夫(21,61)。【它】 ①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高姓曾被迫改姓日本高野、高山、高原、高木、高森、高石、高蒲、高光、日高等姓。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即恢复高姓(65)。②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曾被迫姓日本安川、东野、和田、若村、岛崎、丸山、汤浅等姓者,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重新选用汉姓高(65)。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极广: 今北京,河北之衡水、尚义、乐亭,山东之龙口、平邑,吉林之长春,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满、蒙、回、鲜、傣、彝、壮、水、白、京、黎、苗、土家、高山、布依、仡佬、哈尼、门巴、珞巴、锡伯、东乡、裕固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云: “《世本》 黄帝臣高元作宫室。当为高姓在之始。” ②郑樵注云:“姜姓,齐太公六代孙文公之子公子高之孙傒,以王父名为氏。” (按: “齐太公” 之称易引起误解,称“齐太公”,多指田和,乃田氏齐之始祖; 此之 “齐太公”既为 “姜姓” 当指 “姜太公”,姜姓齐之始封君姜尚,号“太公望”。) ③又注: “(齐) 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之后,亦为高氏。”此乃以王父字为氏,亦系出姜姓。④ 《姓氏考略》据 《广韵》 注云: “齐太公之后食采於高,因以为氏。” 《姓氏词典》 说解尤明: “战国齐太公之后食采於高,因以为氏。” “以采邑为姓氏。源于妫姓。” 齐田乃为帝舜后裔,故为妫姓。⑤ 《姓氏考略》 又注: “高句丽之后。” 高句丽,或简作高丽,其后有高氏,此当以国为氏。⑥亦出自高丽。郑樵注云: “高丽羽真氏改为高氏。” ⑦为元氏所改。《姓氏考略》 注云: “北齐文宣帝赐元景安、元文遥皆为高氏。”此当系出鲜卑族之拓跋氏。⑧又注: “高隆之本姓徐氏,其父为高氏所养,因从其姓。”此则为徐氏所改。⑨郑樵又注: “是娄氏改为高氏。”是娄,或作 “是楼”,代北姓,一说改为娄(楼) 氏。⑩ 《姓氏考略》据《魏书》 注云: “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云高阳氏之后,故以高为氏。” 此则出自鲜卑族之慕容氏。高阳氏,即古帝颛顼。(11)又《续通志·氏族略》载:“明赐元人姓名:额理音博罗曰高礼。”(12)为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佟佳氏、郭洛罗氏、高佳氏等或改为单字姓“”。见《满族姓氏录》。(13)哈尼族之高姓,居云南之缘春,传说清初有车苗、车山、车者三兄弟,父母双亡,流落他乡。老大车苗来到缘春,在迷克土官手下做“管家”,因讹而为“高家”,遂以“”为姓。(14)白族之高姓,则源於氏族之图腾崇拜,白族语有“盖恥”,亦作“介恥”,意为鸡氏族,本氏族名,或以代姓。或改单姓“”、“”,乃取“盖恥(介恥)”之首音谐“”或音近之“”而得。(15)锡伯族之高姓,为高佳氏、果尔齐氏所改,皆取其首音谐“”而得。(16)裕固族之高姓,则出自鄂盖尔氏,本户族名,或以代姓。后改为单姓“”、“”。注(13)——(16)见《中国人的姓名》。

战国时有高渐离;唐有高适;宋有高怀远;清有高凤翰。

猜你喜欢

  • 白瑪

    读音:Báimǎ现行藏族“姓氏”。今四川之理塘有分布。此“姓” 系理塘县公安局提供。(按: 藏族同胞人际交往时多不称姓而称名,且一般也无姓。其名多为四字构成,“白玛”乃是从宗教角度所取名字

  • 牙羅五得

    读音:Yáluówǔdé历史上罕见之四字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婆罗门王姓。”当为印度种姓,其入居中国者,或以为姓。

  • 阿爾坦

    读音:E-'értǎn【综】 清正蓝旗满洲马甲奎素图之妻为阿尔坦氏(260)。

  • 读音:Mèng【源】①系自曹姓。春秋时曹公孙封于梦(故城在今山东曹县北),以邑为氏,见《姓源》(60,62)。②系自姬姓。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后,见《姓考》(17,62)。③傣族姓。 【布】山东新泰(35

  • 攜蒙

    读音:Xiéménɡ【源】 关西复姓,见《通志·氏族略》(12,63)。

  • 读音:bǐ【源】 ①商纣王之叔比于之后,见《世本》(17,60)。②汉时西羌烧何种有此姓,比铜钳是也,见《后汉书·西羌传》(60)。③汉时西域鄯善国王姓,见《十六国春秋》(60,62)。④系自姒姓,见

  • 读音:Niáng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 《姓氏词典》 引 《新元史》亦收,未详其源。按: 古羌族有此姓,隋唐时西域有唐旄国,贵族领主娘臧古以领地为姓,其地在今墨竹工卡县东北。臧古勾

  • 公士

    读音:gōng shì【源】 古爵名,久居此爵位者子孙氏焉(6,12,17,60)。春秋时秦国商鞅变法,制定二十等爵位,第一级、即最低级为公士。【望】 汲郡(418)。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 读音:Lì【源】 ①三国时吴国孙秀奔魏,改姓励氏,见《吴志》(9)。②清初礼部尚书励杜讷,本姓厉,清仁皇帝赐姓励氏(24,60)。【布】陕西城固(383)、江西萍乡(371)、浙江萧山(209)、宁波

  • 麻日

    读音:Márì【源】 彝族姓(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