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

艾姓的来源主要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艾姓始于夏后氏,夏朝有大臣汝艾,后人以祖辈名字为姓,遂成艾姓。

春秋时期有艾姓在山东形成望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变迁,如今艾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黑龙江、江西、河北、陕西等省为多。

艾姓历史人物有艾预,宋人,考科时挥毫而就,被选拔为甲科进士。相传艾预赴乡举时,有老儒授他《左传》一书,对他说:“熟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得到富贵。”艾中儒,宋朝大臣,至道年间任两浙盐官,成绩突出,受朝廷褒奖。

艾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三十四位。


【源】 ①夏王少康之臣汝艾之后(60,62)。 ②商时有艾侯国,见《舆地指掌图》(17)。商时有艾侯,武王俘之,其子孙以国为氏,见张澍注(1)。 ③春秋时齐大夫艾孔之后(6,12,17,60)。其封邑在艾(故城在今山东沂源西南),因以为氏(89)。 ④艾为春秋时楚大夫封邑(故城在今江西修水西),后因以为氏(17,62)。 ⑤河南艾氏,系北魏孝文帝时去斤氏所改(6,12,17,60)。 ⑥留居中国的犹太人后裔有艾氏(179)。 ⑦彝(130)、苗(205)、蒙古(344)、土家(387)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陇西、汝南、天水(21,60,418),河南(12,70)。【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4%。黑龙江、江西、河北、陕西等省多艾姓,上述四省艾姓约占全国汉族艾姓人口51%。【人】 艾铨,汉时东平太守(21)。艾元徴,清济南人,顺治进士,康熙中官至刑部尚书(6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陕西之韩城,内蒙古之乌海,新疆之塔城,江西之金溪、峡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彝、傈僳、傣、水、布依等多个氏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云: “夏少康臣汝艾之后。” 《左传·哀公元年》: “ (少康) 使女艾谍浇。”“” 即 “”,汝艾,是我国历史上有案可稽的第一位间谍,助少康中兴。其后或以名为氏,遂有艾氏。②郑樵注云: “《晏子春秋》大夫艾孔之后,即《左传》 中裔欵也。亦谓之艾陵,齐鲁境上山。望出陇西、河南、天水。”此当以地为氏。③ 《魏书·官氏志》: “去斤氏改为艾氏。(按: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作“艾斤氏”; 《姓氏词典》 引作 “去斤氏、俟斤氏”。)④现行傣族“姓氏”,亦写作“”。云南之孟连有分布。本为姊妹排行“第七女”之意。傣族女性在其未有子女前,其名字构成为 “排行+名”。七女称“”,故为艾×,遂有人依汉族姓名构成习俗而称姓艾。

唐代有艾钦宣; 宋代有艾宣,钟陵人; 明代有艾自修、艾南英; 清代有艾显、艾元征。

猜你喜欢

  • 北門

    读音:Běimén【源】 以所居为姓(60,62)。【人】 北门成,相传为黄帝之臣(60,62)。北门侧,汤臣(11,17,60)。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此当以所居之地为氏。黄

  • 嵬迎

    读音:Wéiyíng【综】 西夏人姓(95)。

  • 巴佳

    读音:Bājiā【综】 清镶红旗满洲马甲六格之妻为巴佳氏(260)。

  • 库若干

    读音:kù ruò gān代北姓,后改为干氏。(见《魏书·官氏志》)

  • 读音:Yǐng【源】 春秋时楚武王建都于郢(故城在今湖北江陵北10里),后因氏(15,17,21)。【望】 江陵(17,418)。【变】 一作〔〕(17)。【布】 北京(91)、江西石

  • 那牙兀

    读音:Nāyáwù【综】 元时人姓。朵歹,那牙兀氏,元太祖即位,管护卫散班,见《新元史》(399)。

  • 蔣佳

    读音:Jiǎngjiā【源】清满洲八旗姓。世居盖州(23,63,180,260)。【变】后改为蒋氏(18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盖州等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后改为单姓

  • 阿尼

    读音:A-ní【综】 彝族姓。属阿拼家支,四川凉山地区会东有此姓(210,375)。

  • 卡拉瓦耶夫

    读音:Kǎlāwǎyēfū俄罗斯族姓氏。汉意为大圆面包。《中国人的姓名·俄罗斯族》 有载,未详其他。

  • 瑪哈桑

    读音:Mǎhǎsāng高山族姓,为台湾高山族之布嫩人姓氏。本氏族名,或以为姓。布嫩人之姓名构造与汉族相同,即 “姓+名”,如: 玛哈桑·姆安、玛哈桑·达赫,——玛哈桑,姓; 姆安( “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