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Kǒng

孔姓起源有三个。一是出自子姓,相传商代始祖契的母亲简狄吞玄鸟(燕)卵生契,赐姓子氏,商王成汤,字太乙,后代以“”加“”为姓,遂为孔氏。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乃是中国孔姓的直接祖先。二是出自姬姓,春秋时卫国有孔悝,其后代就以他的字为姓。三是出自妫姓,春秋时陈国有孔宁,为妫姓,以王父字为氏,其后有妫姓之孔氏。

孔姓最初的发源地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孔父嘉的后代为避祸逃奔到鲁国,并且在鲁国定居下来。秦朝时,孔姓成为鲁地一大望族,并不断向四周邻近省份迁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连年战乱,孔姓族人大规模南迁,进入浙江、安徽等地。盛唐时期,孔姓家族播迁也愈加广泛,逐渐分居于江苏、浙江、江西等江南各地。元、明两代,孔姓族人又迁入江夏(今属湖北省)、江宁(今江苏南京)、池州(今属安徽省)等地,且陆续向四周扩展。至明末清初之际,又有一部分迁入福建、广东、贵州、云南一带。清朝以后,孔姓子孙已遍布全国各地,还远居海外,孔姓成为我国一个著名的大宗族。当今孔姓族人分布很广,以山东、江苏、吉林三省分布最为广泛。国外孔姓则以韩国居首。

孔姓历史人物有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创始人。孔融,东汉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后为曹操所杀。孔尚任,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代表作是《桃花扇》,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昇并论,称“南洪北孔”。孔祥煕,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总裁,还曾担任过国际奥委会委员。

孔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十五位。


【源】 ①系自子姓。殷汤之后,汤名履,字天乙,后世在子旁加乙,始为孔氏,见《广韵》(60)及《集韵》(17)。殷之后,微子启(纣王之兄)封宋,传至宋湣公六世孙孔父嘉,为宋桓公司马,桓公三年为宋华父督所杀,其子木金父奔鲁,遂以王父字为氏,故孔子为鲁国人(6,12,21)。一说,春秋时宋上卿正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以孔为氏(21,60)。 ②相传黄帝史孔甲作盘盂之戒,是孔姓不起于在子旁加乙(60,62)。 ③春秋时卫国有孔氏,出自姬姓(60,62)。卫大夫孔婴齐之后(7)。 ④春秋时陈国有孔氏,出自妫姓(7,21,60)。陈公孙宁,即孔宁,其后有孔氏(7)。 ⑤郑穆公兰之后有孔氏(12,60)。 ⑥春秋时齐国有孔虺,出自姜姓(17)。 ⑦清时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清满洲八旗姓温屯、温都等氏其后改姓孔(180)。今满族姓(344)。 ⑧新疆锡伯族孔古尔氏(201)、孔佳氏、孔格里氏,汉姓均为孔。 ⑨景颇族支孔氏、木图氏,汉姓均为孔(168)。 ⑩裕固族冲萨氏,汉姓为孔(198)。 ⑪独龙族孔当家有改姓孔者(155)。 ⑫土家(387)、蒙古(344)、回(380)、保安、苗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鲁国、东鲁(17,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9%,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孔姓人口60%。江苏和吉林也多此姓。上述三省孔姓约占全国汉族孔姓人口73%。【人】 孔融,东汉时鲁人,孔子后代,汉献帝时为北海相,后为曹操所杀(61)。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曲阜、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老河口,安徽之泾县,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云南之泸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鲜、彝、京、拉祜、水、布依、景颇、独龙、藏、回、锡伯、裕固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① 《姓氏考略》 注引张澍之语云: “黄帝史孔甲作盘盂之戒……”孔甲,当为孔姓之始。②其引 《广韵》注云: “殷汤之后,汤名履,字天乙 (按: 当作 ‘太乙’)。后世以 ‘子’ 加 ‘乙’,始为 ‘孔’ 氏。” 又引《孔子家语》 云: “正考甫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以孔为氏。”郑樵亦注: “子姓。出宋闵公之后。闵公生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三世,生正考父,《传》 所谓 ‘三命滋益恭’ 者。考父生孔父嘉,为大司马。鲁隐公三年,宋穆公疾,召孔父而属殇公焉。桓三年,宋华父见孔父之妻于路,且逆而送之,曰: ‘美而艳!’ 遂杀嘉而取其妻。其子奔鲁。嘉字孔父,后世以字为孔氏,又为孔父氏。自孔父六世而生仲尼。三岁丧父,十九而娶,娶一年而生鲤,以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年七十三。葬鲁城北河上。自汉以来,孔氏袭奉,百世不绝。”此以字为氏,系出子姓。③郑樵又注: “卫有孔氏,不知所出 (按: 《姓氏考略》 引 《姓考》 称: “卫有孔悝,出於姬姓。” 可以参考),为世卿,鲁文公元年,孔达始见。《传·昭七年》卫襄公夫人无子,嬖人婤始生孟絷。孔成子(按: ‘孟’,当作 ‘梦’) 康叔谓己: ‘立元,余使羁之。孙圉与史狗相之。’ 故孔氏之孙世为卫大夫。” ④又注: “郑有孔氏,穆公兰之后也。穆公之子十三人,其二皆为孔氏——宋子生子曰公子喜,字子孔,遂为孔氏; 圭妇生子曰公子志,子士子孔,亦为孔氏。”此亦以字为氏,系出姬姓。⑤ 《姓氏考略》 又云:“陈有孔宁,出於妫姓。”⑥景颇族之孔姓,出自 “泽孔”,本房名,以之为姓。后或取其末音谐 “” 而为单姓。⑦独龙族之孔姓,由 “孔当” 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 “”而为单姓。⑧锡伯族之孔姓,由孔古尔氏所改,亦取其首音谐以 “”字而为单姓。⑨裕固族之孔姓,由孔萨氏 (亦称“冲萨”) 所改。本地名,以为姓。后或取其首音谐以 “” 字而为单姓。注⑥——⑨见 《中国人的姓名》。

春秋时鲁有孔丘 (出自子姓); 郑有孔张 (姬姓); 陈有孔宁 (妫姓); 汉代有孔安国; 唐代有孔颖达; 清代有孔尚任。

猜你喜欢

  • 读音:Sū苏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封地为姓氏,周武王时期,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二是改姓,北魏跋略氏,改为苏氏。三是少数民族中也有苏氏。苏姓发

  • 護骨

    读音:Hùgǔ【源】 北魏时匈奴别种高车部有护骨氏(11,44,60,70)。【变】 ①一作纥骨氏(60,62,70)。②后改为胡氏、元氏(70)。历史上高车族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据《魏书

  • 叱門

    读音:Chìmén【源】 代北姓(17,27,60)。【变】 ①一作吐门(60,62)。一说,吐门为叱门之讹(70)。②后改为门氏,见《魏书·官氏志》(12,17,27,70)。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后

  • 博爾濟錦

    读音:Bó’ěrjìjǐn/Borjigin【源】 ①元时蒙古人姓。国姓,见《蒙古源流》(24,63)。②清蒙古镶黄旗中仍有此姓(61,259)。【变】 清满洲正白旗(259)、驻防杭州满洲包衣镶白旗

  • 拜玉特

    读音:Bàiyūtè【综】 清镶白旗满洲马甲永福之妻为拜玉特氏(260)。又,清正红旗蒙古马甲雅图之妻为拜宇特氏,镶白旗蒙古笔帖式吉祥保之妻为拜钮特氏,正黄旗蒙古佐领巴朗之妻为柏玉特氏,正红旗蒙古护军

  • 貢媽顙

    读音:Gòngmāsǎng【源】藏族姓。四川阿坝地区果洛四大房名之一(249)。

  • 桓泰

    读音:Huántài【源】清满洲八旗姓。世居雅兰(23,63,180,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雅兰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未详其他。

  • 读音:Gān《姓氏词典》 引 《希姓录》 收载,未详其源。(按: 芉,即蔽芉,草名,或以草名为氏?)

  • 读音:qǐ【源】 ①系自姒姓。周武王封夏禹之后东楼公于杞(故城在今河南杞县),后灭于楚,其子孙以国为氏(6,9,12,17,60)。②彝族姓。亦作自(128,212)。【望】 齐郡(60)。【变】 东

  • 读音:Gào郜姓主要是以国名为姓,源自姬姓。周文王之子受封于郜(今山东成武东南),称郜侯,建立郜国。春秋时郜国为宋国所灭,郜君的后世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称郜氏。郜姓发源于山东。春秋时齐、晋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