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高唐州志

高唐州志

①七卷。明金江纂修。金江字孔殷,浙江义乌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任高唐州知州。高唐州志创自天顺四年学正卢瑞,再修于嘉靖元年州守王大化,此志为三修。金江宰高唐州,求而览卢志、王志,芜且梓漫漶不存。遂锐意修志,以卢志、王志为蓝本,证诸经史,参之郡志,旁搜博采,订讹补漏,历时三月而告竣。《高唐州志》嘉靖三十二年刻本。全书七卷,分为:卷一图表,卷二天文志,卷三地理纪,卷四政治述,卷五列传,卷六艺文类,卷七杂述记。此志体裁臻备,记述简括,将一州之典章制度,灿然略备。②十二卷。清刘佑纂修。刘佑字云麓,曲周人,贡生出身,康熙十二年(1673)任高唐知州。刘佑莅任后,公余之暇,即网罗遗事,拟重修志。惜旧志无存,不能循其统绪。后得朱华胤由浙中觅寄故志二册,而脱落漫漶,一半不可识。刘佑获此遗编,稍觉有所依据,以便续加修辑,适朝廷有普纂邑乘之命,乃延集州中耆老,谘询旧闻,采辑新事,遂成新志。《高唐州志》康熙十二年刻本。全书十二卷,分为:卷一地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武备志,卷四田赋志,卷五职官志,卷六选举志,卷七宦迹志,卷八至卷九人物志,卷十至卷十一艺文志,卷十二诗部。此志纲目明晰,体例完备,每志前皆有小序,取材宏丰,论述精审。其不足之处有二,一是艺文志所载太繁,艺文之外,又设诗部一门,殊觉冗杂不伦;二是武备志中仅载兵燹、守城定乱纪略二目,而无兵防等重要条目的记载,殊觉空泛。③十二卷,首一卷。清尤图跃修,李霖臣纂。龙图跃字飞占,天津人,贡生出身,康熙四十八年(1709)任高唐州知州。李霖臣,邑人。龙图跃掌高唐州后,见州志自康熙十二年(1673)知州刘佑重修后,又四十余年未经续修。这期间,风俗淳厚,人物盛起,若不及时增辑,恐将来文献残缺,难以信传后。于是聘请李霖臣为主纂,广搜博采,抚拾见闻,取旧志为蓝本,与中州绅儒,互订详考,凡是正者录之,遗者补之,未尝者续之,宁质勿文,宁简勿繁为准则,历时数月而告竣,《高唐州志》康熙五十一年(1712)刻本。此志分门设类,一如前志。其所增材料极少,仅翻刻刘志,略增数事而已。然旧志中的不足之处,则未能纠正。④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周家齐修,鞠建章纂。周家齐字可均,安徽合肥人,举人出身,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高唐州知州。鞠建章,州人。高唐州志,自乾隆到道光,屡有增续。周家齐掌高唐州后,时朝廷始行新政,家齐见州志已七十余年未修,即锐意修志,乃征聘鞠建章任笔削之事,广征博考,历时三月而志成。《高唐州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此志体例,以其纲领条目,基本承袭旧志,无大增损,惟增续近事若干。就其增续者观之,考证极精,记述甚详。其一大特点,在类目中不设志,仅以考、录为纲。不分细目。

猜你喜欢

  • 春秋繁露斠补

    三卷。附《补遗》一卷,《校勘记》一卷。清刘师培(详见《尚书源流考》)撰。该书校订董仲舒《春秋繁露》一书中的讹误,加以考证。对该书流传过程中的文句错误,时有订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收入《刘申叔先生遗书》

  • 庸言

    ①一卷。宋杨万里(详见《诚斋易传》)撰。是书为万里之语录,大体仿扬雄《法言》,与己之其他诗文相较,自为一体。《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词工意浅”。《四库全书总目》有该书存目。②十二卷。明黄佐(1490-1

  • 谢皋羽年谱

    一卷。清徐沁撰。徐沁字埜公,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平生著述甚多,除本书外,尚有《明画录》、《金华游录注》、《灌园十二师》等著作。《谢皋羽年谱》是为元人谢翱所作的年谱,谢翱字皋羽,号晞发子。

  • 文章缘起

    一卷。梁任昉(460-508)撰。(任昉生平详见《述异记》辞目)。本书曾收入《文学津梁》等丛书,流传较广。《梁书·任昉传》称“昉所著文章数十万言”,但未提到《文章缘起》。考《隋书·经籍志》载任昉《文章

  • 本草经疏

    见《神农本草经疏》。

  • 圣武记

    十四卷。清魏源撰。魏源(1794-1856),字默深,湖南邵阳(今邵阳市)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成进士,后为江苏高邮州(今高邮县)知州。鸦片战争时期,他在浙江参加了抗英斗争。鸦片战争后,清廷被

  • 益雅堂丛书

    四集,二十种,八十六卷。清傅世珣(见《玲珑山馆丛书》)编。丛书所收多为小学、训诂方面的著作,共分四集。第一集收清翟灏《尔雅补郭》二卷、宋陆佃《埤雅》二十卷等,共五种。第二集收清钱树棠《说文通论》一卷等

  • 孝经本赞

    一卷。明黄道周(1585-1646)撰。黄道周字幼平,一字螭若,号石斋,福建漳浦人,明代学者,书画家。学术上主张调和朱熹和陆九渊。著有《榕坛问业》、《黄石斋先生集》等。是编系从手迹录出,经十八章,每章

  • 易经告蒙

    四卷。图注三卷。清赵世回撰。赵世回字铎峰,湘潭人。此书凡例称遵仿《本义》分卷,但其书仍用《注疏》本,不知何故,可能是根据坊刻《本义》言之。卷首图注三卷,都推演河、洛之义。书中时时附图,可能是想以图书明

  • 三国志辨疑

    三卷。清钱大昭(详见《汉书辨疑》)撰。《三国志辨疑》自序中说明著书意旨。说三国鼎立,互相诋毁,列国虽有史录,写魏详、吴略、华曹陋蜀,实可各自作史等等,过去作《两汉书辨疑》有所得,近日又对《三国志》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