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通德遗书所见录十八种

通德遗书所见录十八种

七十二卷。清孔广林(详见《孔氏说经五种》)辑。汉代经学,首推郑玄。玄学问渊博,博通群书。潜心经籍注释,兼采今古文,融会各家之说,为西汉传注家中最有权威者,世称“郑学”。所著《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皆列入《十三经注疏》。另注《周易》、《尚书》、《论语》和纬书,又作《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六艺论》、《驳五经异义》等书,均佚。撰著之多,在先秦学者中可谓无与伦比。不过,郑氏之书在唐代仍有流传,当时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杜佑的《通典》对郑氏征引较多。历经五代战乱,加之宋人之经学一反汉唐训诂义疏的传统,抛开传注,直接从经文中寻求义理,出现了所谓理学。理学的出现,使东汉以来的古文经学暂告衰歇。因此郑玄之书散佚较多。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博学多识,“于散佚之余,搜罗放失”,“笃志遗经,研心古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语),集郑玄佚文,著《周易郑康成注》一卷,刻入《玉海》之中。王氏另外辑录的郑玄《尚书注》、《驳异义》、《针膏肓》、《发墨守》、《释废疾》、《郑志》六种,未刻入《玉海》中。清吴派经学奠基人惠栋撰《九经古义》一书,收录汉儒经义,其中也辑录了郑玄释经之说。只要将惠氏《九经古义》与王应麟所辑之郑玄《尚书注》六种相对照,便知这六种不是出自王氏之手。这大概也是王氏不将郑玄六种书刻入《玉海》之中的缘故。清孔广林用数十年的功夫,从经典古籍中考求佚文,编辑郑玄著述,于嘉庆甲子年(1804年)辑《易注》、《书注》、《驳异》、《针膏肓》、《发墨守》、《释废疾》、《郑志》等书,定名为《北海经学七录》。自此,日积月累,先后又得郑玄之书18种,汇为一集,题名为《通德遗书所见录》。此书可谓“郑学”之集大成,它的刊刻开辑录郑学之先河。目录:第一册,汉郑玄撰、清孔广林辑《六艺论》一卷,汉郑玄撰、清孔广林辑《周易注》十二卷,汉郑玄撰、清孔广林辑《尚书注》十卷。第二册,汉郑玄撰、清孔广林辑《尚书中侯注》六卷,汉郑玄撰、清孔广林辑《尚书大传注》四卷,汉郑玄撰、清孔广林辑《毛诗谱》一卷,汉郑玄撰、清孔广林辑《三礼目录》一卷,汉郑玄撰,清孔广林辑《答临孝存周礼难》一卷,汉郑玄撰、清孔广林辑《鲁礼禘祫义》一卷,汉郑玄撰、清孔广林辑《丧服变除》一卷。第三册,汉郑玄撰、清孔广林辑《针左氏膏肓》一卷,汉郑玄撰、清孔广林辑《发公羊墨守》一卷,汉郑玄撰、清孔广林辑《释穀梁废疾》一卷,汉郑玄撰、清孔广林辑《论语注》十卷,汉郑玄撰、清孔广林辑《论语篇目弟子》一卷、汉郑玄撰、清孔广林辑《驳五经异义》十卷。第四册,魏郑小同撰、清孔广林辑《郑志》八卷,汉郑玄解、清孔广林辑《孝经注》一卷,清孔广林撰辑《叙录》一卷。第五册,清孔广林撰《周官臆测》六卷叙录一卷。第六至七册,清孔广林撰《仪礼臆测》十七卷叙录一卷。第八册,清孔广林撰《吉凶服名用篇》八卷叙录一卷。第九册,清孔广林撰《禘祫觽解篇》一卷。第十册,清孔广林撰《明堂亿叙指》一卷。第十一册,汉郑玄注、清孔广林辑附《仪礼士冠礼笺未竟稿》一卷。有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山东书局刻本行世。

猜你喜欢

  • 尚书惜阴录

    六卷。清徐世沐(详见《周易惜阴录》)撰。《尚书惜阴录》一书尊崇古文《尚书》而排斥今文《尚书》,而以今文《尚书》仅二十九篇,其数不全作为根据。殊不知,古文《尚书》虽有五十八篇之多,则于百篇之数,亦为不全

  • 左藻

    三卷。明惺知主人撰,不著姓氏,惺知主人始末也不详。卷首有明崇祯辛未(1631)惺知主人小引,知为明末人。其书撷取《左传》菁华,附以评识,自郑伯克段于鄢,迄楚子西不惧吴,总计所录共一百零一篇,厘为三卷,

  • 针灸大全

    十卷。明杨继洲(1522-1620)撰。又名《针灸大成》。杨继洲名济时,三衢(今浙江衢县)人。出身于世医家庭,祖父曾任太医院太医。杨氏少年时攻举子业,屡厄于有司,遂转而承继家业,于嘉靖年任侍医,隆庆二

  • 綦江县志

    十二卷首一卷,清宋灏修,罗星纂。宋灏,花县人,曾任綦江县知县。《綦江县志》道光六年(1826)刻本,共十二卷首一卷。卷首为序、纂修姓氏、凡例、城图、舆图、五里图。分为:卷一,星野、沿革、城池、公廨。卷

  • 春秋简融

    四卷。清胡序(1716-?)撰。胡序字席珊,诸暨(今浙江诸暨)人。该书前有乾隆五十六年(1791)作者自序,称该书创始于己酉(1789)九月,到庚戌(1790)八月全书告成,乾隆五十六年(1791)春

  • 世说新语补

    四卷。旧本题明朝何良俊撰补,明王世贞删定。《世说新语补》源于何良俊《语林》三十卷,其体例、门目虽因袭《世说》原书,所载自汉迄元,凡二千七百余事,而自为之注,但甚为当时所称,本非为补《世说》而作,也没命

  • 呻吟语摘

    二卷。明吕坤(1536-1618)撰。吕坤字叔简,号新吾,宁陵(今属河南)人。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历任襄垣知县、户部主事、山东济南道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刑部侍郎等职。万历二十五年(

  • 才兹经说

    二卷。清末王兆芳撰。兆芳字漱六,江苏崇川人,生卒年不详。曾就学南菁书院,为经学家黄以周的高足弟子。治经尤长于三礼。篇名“才兹”,取草木初生滋益之义。此书解经,不乏佳作。如“说稽古”,融会贾逵、马融、郑

  • 公子牟子

    一卷。原题周魏公子牟(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魏公子牟,又称中山公子牟,战国时魏国人。据《列子·仲尼》记载:“中山公子牟者,魏国之贤公子也,好与贤人游,不恤国而悦。”晋代张湛为此作注说:“公子牟,

  • 志雅堂杂钞

    一卷。南宋周密(1232-1298)撰。周密字公谨,号草窗、苹洲、四水潜夫、弁阳老人等,济南(今属山东)人。生平事迹详见《齐东野语》。此书分为九类,其文与所作《云烟过眼录》、《癸辛杂识》等书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