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读说文玉篇日记

读说文玉篇日记

一卷。清费廷璜(生卒年不详)撰。廷璜字玉如,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肄业于学古堂,是篇为学古堂之日课。是篇以《玉篇》比较《说文》,故名如此。《说文》问世于东汉以后,中历魏晋隋唐,为妄人俗手所改窜甚多,颇有恢复其原貌之必要。费氏认为,中土字书,《说文》之外,顾野王《玉篇》最古,其所引《说文》,多与今本不同,盖顾氏所见,当为许氏原本,便据《玉篇》以校《说文》,撰为是篇。如:“今本《说文·玉部》‘瑁’,重文‘’云‘古文从目’,《玉篇》引作‘玥’,知《说文》原本当作‘玥’,作‘目’者,妄人所改也。”“《说文·口部》‘唪,大笑也’,《玉篇》引‘唪,大声也’,按‘唪’为大笑之义,经传俱未见用者,若为大笑,则‘唪’篆当与‘咥’、‘哑’、‘噱’、‘唏’相次,今在‘嘒’、‘嘫’二篆之下,‘嘒’云‘小声也’,‘嘫’云‘语声也’,则‘唪’亦为‘大声’无疑,当以《玉篇》为是。又‘唪’下‘嗔’字云”盛气也’,此涉《玉藻》‘盛气颠实’而误,‘盛气’亦当为‘盛声’,与上三篆相次,《玉篇》正作‘嗔,盛声也’,可证。”《续修四库提要》云:“廷璜此书,于《玉篇》、《说文》相异字,一一标出而疏释之。其有妄人所改《说文》之字,可依《玉篇》而订正之;亦有《玉篇》误解者,又可因《说文》而商榷之。其有裨于许书之研究,则甚钜也。”(孙海波)是书有光绪间雷氏《学古堂日记》本。

猜你喜欢

  • 念佛百问

    一卷。清代释悟开(?-1830)撰。悟开,字豁然,号水云道人,住苏州灵岩山下宝藏寺。悟开学法专一,颇有灵气。可以说通达经论,尤专以净土法门。著有《莲宗九祖传略》、《净土知津》、《念佛百问》。此书就净土

  • 干禄字书

    一卷。唐颜元孙(?-714)撰。元孙字韦修,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为颜师古四世从孙,颜杲卿父,颜真卿诸父。历官长安尉,太子舍人,滁、沂、濠三州刺史。是书为现存最早一本辨正楷书字体的书,它以颜师古

  • 四书读注提耳

    二十卷。清耿埰撰。埰字锡公,河南襄城(今河南襄城)人。是书卷首有高玢序及例言。大旨认为四书宜遵《朱子章句集注》,但他书发明注理者,义多旁出,不必尽合集注原意。大凡朱子注书不拘一例,有断论者,有推原者,

  • 救文格论

    一卷、杂录一卷。清初顾炎武(详见《日知录》)撰。是书摘选《日知录》,载自吴方震《说铃》中。潘来作《日知录》序,题其成于康熙乙亥(1695),徐倬作《说铃》序,乃称之成于康熙乙酉(1705),《日知录》

  • 朱文公易说

    二十三卷。宋朱鉴编。监字子明,婺源(今属江西)人,为朱熹嫡长孙。以荫补迪功郎,后仕之吏部侍郎,湖广总领。此书《宋志》失载,《宋志补》及《经义考》始载之。原本前有淳祐壬子(1252年)子明《自序》,称先

  • 李元宾文编

    三卷。《外编》二卷。唐李观(766-794)撰。李观,字元宾,陇西(今属甘肃)人。李华之从子。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与韩愈、李绛、欧阳詹、王涯、冯宿等同榜,时称“龙虎榜”。九年(793)又登博学

  • 味梅吟草

    四卷。清余希婴撰。余希婴,生卒年不详,字筠雪,号澹如,江苏昆山人,余梦星之次女,许配常熟朱子钦,因家贫,立志奉养双亲,终生未嫁。年过八旬,仍作女傅,以教书、教刺绣为生。此书咸丰九年(1859)夏镌,松

  • 易讲会籤

    一卷。清茹敦和撰。此书荟萃群说,使之相互驳诘,以明其是非。作者笃信汉儒卦变之说,书中所讲皆易理,但又不为易理所障。此书荟萃众家观点,孚合而成。又附以《两孚益记》一卷,谓全易六十四卦之义无不通也。此乃茹

  • 蜀碑记

    十卷。宋王象之撰。王象之,详见《舆地碑目记》条。清李调元编此书十卷,有退补斋金华丛书本附辨伪考异一卷。王象之的《舆地碑目记》中,所录蜀碑最详最多。李调元从王书中专门将蜀碑摘出,改标清代府县地名,将各碑

  • 现果随录

    一卷。清朝僧戒显(生卒年不详)撰。戒显字悔堂,顺治年间杭州灵隐寺僧人。《现果随录》以阐述佛教因果报应为主要内容,择取有关人和事编成此书九九,凡八十一则。每则叙事之后,必有论断。分清善恶之别。以此,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