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读仪礼日记

读仪礼日记

①不分卷。清于鬯(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撰。鬯字醴尊。松江府南汇县(属今上海市)人。优廪生。此书也是《学古堂日记》之一种。本书包括考《士冠礼》三条、《乡饮酒礼》二条、《乡射记》一条、《大射仪》一条、《聘礼》二条、《公食大夫礼》一条、《觐礼》一条。《丧服》一条、《既夕》一条、《士虞记》一条、《少牢馈食礼》一条、《有司彻》二条,总共十七条。又在卷端附《论仪礼叙次》一篇、《闺考》一篇,《丧服》下附《论殇服》一篇。全书有二万多字,征引详明,论断也大多确当。例如,论闺之名不可专施于宫中之小门,论侯之制,辨郑注与愈氏平议之误,都能发前人之所未发。而其附《论殇服》二篇,更是精心之作。其《自序》中说过,《殇服》见于《仪礼》,历代因袭,到宋元时期仍然没有废除,自明太祖孝慈录开始进行删汰。清朝承袭明代之制,《殇服》也被漏阙。然后,也不罪人服殇服其服之不合于礼,还没有禁止,况稽古礼以定之。因此,采辑成编,完全以礼经为主,补其所略,而删其不合时宜者,表列差等,推著月算。凡列论议,所执惟中。此书有学古堂日记本。② 不分卷。费祖芬(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撰。祖芬字继香,吴县(今江苏省东南部)人。优附生。此书为学古堂日记之一种。计考《士昏礼》一条、《乡饮酒礼》三条、《乡射礼》二条、《燕礼》一条、《大射仪》一条、《聘礼》一条、《士丧礼》八条、《既夕礼》一条、《士虞礼》三条、《特牲馈食礼》三条、《少牢馈食礼》二条,共二十六条。此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有很多精当之处。如《大射仪》中离维纲注,或日维当为绢,绢纲耳。祖芬依从敖氏之说,认为绢就是《周礼》之縜,断定绢字是縜字之误,并且驳斥张惠言以绢为绢绕耳为语辞之非。《聘礼》门外米三十车,车秉有五注,今文或为逾。祖芬认为《论语》之庾,就是《聘礼》之,而其本字则应当从斗之斞,不是仅仅此经古文写作,与今文写作逾,都是假借字,就是《论语》之庾,也是假借字。其说非常正确。又如论《士昏礼》启今文写作开,是因为同音假借,并非因为避讳。《乡饮酒礼》宾西阶上疑立之疑,是字之假借。《乡射礼》豫则钩楹内,证明豫序同为假借字,本字应当写作谢。《士丧礼》两胉脊肺,证明《周礼》之拍,与此今文之迫,都是假借字。《既夕礼》凡绞紟用布,伦如朝服,证明伦、纶、轮三字同音,可以互相假借。此书有学古堂日记本。

猜你喜欢

  • 秋林琴雅

    四卷。清厉鹗(1692-1752)撰。厉鄂事迹见《梅少集》辞目。此其词集第一卷四十七首,第二卷三十八首,第三卷三十五卷,第四卷四十一首,共一百六十一首。词似同于朱彝尊一派,故有朱、厉二家之称。其实鹗词

  • 野古集

    三卷。明龚诩(1381-1469)撰。龚诩,字大章,江苏昆山人。父龚察,洪武中官给事中,以言事遣戍五开卫,龚诩遂隶军籍。后调守金川门。成祖时,龚诩改变姓名遁归,卖药授徒以自给。正统四年(1439),巡

  • 春秋词命

    三卷。旧本题明王鏊(1450-1524)撰,王彻注。王鏊字济之,号震泽,江苏吴江人。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历官吏部侍郎。著有《史余》等。王彻自署上海松江人,生平始末未详。是书杂采《左传》所载应对

  • 古类书残卷

    一卷。无作者姓氏。书卷首尾都残缺,亦无书题。存有整行文字七十行,尚有断行二十八行。从残卷看其体例略似唐虞世南之《北堂书钞》、徐坚之《初学记》,张楚金之《翰苑》。尤与吴淑之《事类赋》更为相近。书以偶句为

  • 周易集解增释

    八十卷。清张仁浃撰。张仁浃是秀水人。此书前有乾隆十三年(1748)自序。前八卷载诸儒传授以及王氏《略例》和朱子《启蒙》。九卷以后才开始解释经文。其说只以朱子《本义》为主,所以《本义》与经文一概大写,而

  • 俗书正误

    一卷。见《字鹄》。

  • 招远县志

    十二卷。清张作砺修,张凤羽纂。张作砺字石斋,河北人,文林郎,顺治十七年(1660)任招远县知县。张凤羽,邑人。招远县原为掖县属罗峰镇,始于金天会二年析地置招远县,属定海军,后属莱州,明洪武初开登州为府

  • 绿天耕舍燕钞

    四卷。作者不详。只署曰雪畴子辑,雪畴子,不知何许人。其书杂取明人论诗之语,缀合成编,无所考证与独见。大旨排王、李而主钟、谭。恐为万历、天启之间诗归盛行之后所为。《四库全书总目》列为存目,并加以介绍。

  • 周礼订义

    八十卷。宋王与之撰。王与之生卒年不详,字次点,南宋温州乐清(今浙江乐清)人。曾从陈松溪学六官要旨。任宾州文学,泗州通判等。此书是淳祐二年(1242)行在秘书省准敕访求书籍时牒温州所得,特补一官授宾州文

  • 清江诗集

    十卷。《文集》三十一卷。明贝琼(1314-1378)撰。贝琼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崇德(今浙江桐乡)人。元末领乡荐,随后退居殳山。明洪武三年(1370)征修《元史》,洪武六年(1373)以荐除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