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问

诗问

① 一卷。汪琬(1624-1691)撰。汪琬,字苕文,号钝庵,晚年又号钝翁、尧峰,学者称尧峰先生。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清初著名散文家。曾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职。后因病辞官,结庐隐居太湖尧峰山,以著述自娱。康熙十八(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编修,纂修《明史》。在史馆六十余日即乞病归,杜门著书。汪琬自幼奋于学,学博识深,以散文名于世。其论文要求明于辞义、合乎经旨,以唐宋名家为楷模,各体兼备,尤善纪事。与魏禧、侯方域并称为清初散文三大家。有《钝翁类稿》六十二卷,《续稿》五十六卷,晚年自删为《尧峰文钞》五十卷,传于世。是书不以考据为重,主问《诗经》风雅正变。据太史公曰“周道缺而《关雎》作”,薛君《章句》云“《芣苢》伤夫有恶疾”,认为“二南”不得为正风。据太史公曰“仁义陵迟,《鹿鸣》刺焉”,认为《鹿鸣》之下不得为正雅。是书论诗教主温柔敦厚,而不引孔子“兴、观、群、怨”及“授之以政”之言,论圣人录“淫诗”,则以为惩,不引孔子“思无邪”之言。成就不大。有《赐砚堂丛书》本、《后知不足斋丛书》本行于世。② 七卷。清郝懿行(1755-1823)撰。懿行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清代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进士,官至户部主事。郝氏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于《尔雅》用力尤深。著有《尔雅义疏》、《山海经笺疏》、《易说》、《书说》、《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正》等书。该书卷首有作者自序云:“诗问凡录余与瑞玉闲居答问之语,非注诗也。”瑞玉乃懿行妻王照圆字。因其皆为诗设题,以诗答问,故又附瑞玉《葩经小记·序》于后,且篇中屡载其说。其夫妻间问答之词,于诗意多有发明,独悟新解,令人解颐。该书有《郝氏遗书》本。③ 六卷。清牟应震撰。此书句有解,章有说,又有总论,对疑难之处,以问答的形式予以分辨,故书名为《诗问》。多陈己见,亦间采《小序》及朱熹《诗集传》之说。以为国风是后世说《诗》者所题。《周南》、《召南》犹今诗之合选本,以下十余国风,犹诗之专稿。《周南》与《召南》十之七八为后世所增入。《小雅》为畿内之民、内小臣及外诸侯之诗,《大雅》为公卿士之诗。书前有自序,称凡四易其稿,而不敢自信。有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猜你喜欢

  • 须溪记钞

    八卷。宋刘辰翁(1232-1297)撰。辰翁字会孟,号须溪,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初补太学生,景定三年(1262)进士。曾入南宋主战派首领江万里幕,亦曾为文天祥军中幕议。宋亡后不仕,飘泊以终。刘辰

  • 承运传

    四卷三十九回。不题撰人,书成于明万历年间。长篇历史小说,叙明建文元年(1399)至建文四年(1402)的“靖难之役”事。书开始写明太祖朱元璋梦乌龙盘于大殿第三根金柱,次日十王来朝,第四子(燕王朱棣)演

  • 学诂斋文集

    二卷。清薛寿(1812-1872)撰。薛寿字介伯,晚字斫伯。江都(今江苏)人。道光间诸生。专研《说文解字》,于音韵学造诣尤深。诗以声情为主。受知于张之洞,主讲经心书院。著有《续文选》、《古字通》、《读

  • 黄石公素书

    一卷。旧题秦黄石公撰,宋张商英注。黄石公为秦汉间隐士,世传其授张良兵法即今本《三略》,其事不确,前已有辨。此书题黄石公撰,不确。张商英(1043-1121)字天觉,蜀州新津人(今属四川)。据《宋史》本

  • 西学考略

    二卷。美国丁韪良(详见《性学举隅》)撰。1869年丁韪良任同文馆总教习。1881年3月请假回国,1883年3月回京销假。《西学考略》就写于回京之后,概略地介绍了西方的教育状况。全书二卷,上卷是纪游,记

  • 方圆阐幽

    一卷。清李善兰(1811-1882)撰。李善兰字壬叔,号秋纫,浙江海宁人。他自幼聪颖好算,十岁读《九章》,无师自通,以后又学《几何原本》前六卷、《测圆海镜》和戴震的《勾股割圆记》,颇有所得,他说:“善

  • 愚一录易说订

    二卷。清郑献甫原著。杭辛斋疏订。郑献甫,字小谷,象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刑部主事。郑氏原书名为《愚一录易说》。书中对周易不章解句释,而是举一义而贯穿全线,对字义不明、前后矛盾之处皆加以订正,列举鸿博,朴

  • 海陵集

    二十三卷。《外集》一卷。宋周麟之(1118-1164)撰。周麟之,字茂振,海陵(今江苏泰州市)人,一说江宁(江苏南京)人。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为武进尉。绍兴十八年应博学鸿词科试,合格,除左修职

  • 春秋传驳

    一卷。北魏贾思同(?-540)撰,姚文安、秦道静述,清马国翰辑。据《魏书·贾思同传》,贾思同任侍讲,国子博士辽西卫冀隆传服(虔)氏之学,上书驳难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六十三事。贾思同服膺杜注,驳斥卫冀隆

  • 海岱日记

    一卷。清张榕端撰。张榕端,字朴园,磁州(今河北磁县)人。生卒年不详。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康熙三十五(1696)年,张榕端奉敕东祭,正月离京,登泰山,历沂山、东海,往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