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声类

诗声类

十二卷。分例一卷。清孔广森(1752-1786)撰。广森字众仲,另字撝约,号轩,曲阜(今属山东)人,孔丘六十八代孙。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后父母丧,以哀卒。广森曾受学于经学大师戴震及桐城派古文家姚鼐门下,精经学,工骈文。著有《春秋公羊通义》十一卷,《礼学卮言》六卷,《经学卮言》六卷,《少广正员木内外篇》六卷,《大戴礼记补注》十四卷,《诗声类》十三卷及《仪郑堂骈体文》二卷。是书依魏李登《声类》取名,将阳声分为原丁长阳东冬綅蒸谈九类,将阴声分为歌支脂鱼侯幽宵之合九类。主阴阳,不分唇舌喉齿牙;言偏旁,不言字母等韵。书中称于陈季立、顾宁人、段玉裁之说多从其善者,然亦多有自家之说,其于入声,以为自缉合等闭口音外,皆当分属自支至之七部而转为去声,此说为前人所未有论者。是书论音,于三代秦汉古音多真知灼见,推之于后则往往有不严密者。有轩所著书本。今中华书局有影印本。

十二卷。附《诗声分例》一卷,清孔广森撰。孔广森(1752——1786年)字众仲,又字约,号顨轩,曲阜(今山东曲阜县)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无意仕进,遂告归,三十四岁时病卒。曾受学戴震、姚鼐之门,通经史小学,尤精公羊学、礼学、音韵学。尚著《春秋公羊通义》、《大戴礼记补注》、《礼记卮言》、《经学卮言》、《少广正负术内外篇》等。善文学,骈体兼汉魏六朝初唐之胜,江都汪中叹为绝手。《诗声类》和其他所著书皆收入《顨轩孔氏所著书》内。《诗声类》就《诗经》韵字分别类聚,分古韵为十八部。阳声分为九部:①原类(元寒桓删山仙)、②丁类(耕清青)、③辰类(真谆臻先文殷魂痕)、④阳类(阳唐庚)、⑤东类(东钟江)、⑥冬类(冬)、⑦侵类(侵覃凡)、⑧蒸类(蒸登)、⑨谈类(谈盐添咸衔严)。阴声分为九部:①歌类(歌戈麻)、②支类(支佳、入声麦锡)、③脂类(脂微齐皆灰、入声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黠鎋屑薛)、④鱼类(鱼模、入声铎陌昔)、⑤侯类(侯虞、入声屋烛)、⑥幽类(幽尤萧、入声沃)、⑦宵类(宵肴豪、入声觉药)、⑧之类(之咍、入声职德)、⑨合类(入声合盍缉叶帖洽狎业乏)。孔氏又谓“丁”“辰”通用、“冬”“侵”“蒸”通用、“支”“脂”通用、“幽”“宵”“之”通用,则孔氏所定宽韵只有十二类。孔氏古音学有以下特点:第一,孔氏古韵分部的特点是东冬分立。孔氏以前各家都是东冬合于一韵,至孔氏才使冬部独立。冬部以冬韵为主,另收东韵三等大部分字及江韵的降字。东冬分立王念孙没有接受,但受到其他学者的赞扬。段玉裁《答江有诰书》尤为倾倒。第二,孔氏确立了阴声韵、阳声韵名目,并建立了阴阳对转理论。孔氏分古韵十八部,阴声九,阳声九,两两相配而可以对转。《诗声类》自序谓阳声九部、阴声九部“各以阴阳相配而可以对转。其用韵疏者,或耕与真通,支与脂通,蒸侵与冬通,之宵与幽通。然所谓通者,非可全部混淆,间有数字借协而已”。阴阳相配及阴阳通转之法,戴氏已经予以肯定,但戴氏仅称“旧无入之韵”、“旧有入之韵”,至孔氏才确切地称以阴声韵、阳声韵。孔氏且对阴阳对转的规律加以明确阐述,他说:“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例如“之”为平声字,转为上声“止”,再转为去声‘志’,再转为入声“职”;由入声“职”再转成阳声字“证”、“拯”、“蒸”;入声“职”是“之”“蒸”阴阳对转的枢纽。孔氏所确定的对转情况如下:①歌原(元)对转;②支丁(耕)对转;③脂辰(真)对转;④鱼阳对转;⑤侯东对转;⑥幽冬对转;⑦宵侵对转;⑧之蒸对转;⑨合(叶)谈对转。以上九组中,合谈对转不算阴阳关系,因为合类只有入声;宵侵对转不合理;幽冬关系比较模糊以外,其他六类都是正确的。孔氏阴阳对转理论对古音研究贡献是巨大的。孔氏不为旁转之谈,他所说的“丁”(耕)与“辰”(真)通用、“支”与“脂”通用、“蒸”“侵”与“冬”通用、“之”“宵”与“幽”通用,只是指用韵宽疏而言,并非指通转;其馀各部,虽相邻近,认为亦不得通用与通转。戴震于阴阳之外别立入声,孔氏则“缉”“合”等外,入声附立于阴声。孔氏认为古无入声,故不为别列。他说古代的去声有两类,一类“长言之”,一类“短言之”,后来“短言之”者变成了入声。孔氏古无入声之说是错误的。孔氏原书所附之《诗声分例》是继江永的《诗韵举例》而作。江永列常例四、变例十四,仅粗具纲目而已。孔氏则分别极细,列通例十门、别例十三门、杂例四门,举例句一百三十余,可谓详密矣。《诗声类》有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仪郑堂刊本、渭南严氏刊本,并收入《顨轩孔氏所著书》。中华书局1983年曾据原刻本重印,为《单韵学丛书》之。

猜你喜欢

  • 经义亭疑

    三卷。清末蒋楷撰。蒋楷籍贯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为专就经义说律之作。取《尚书》“舜典”、“大禹谟”、“康诰”、“吕刑”诸篇及《春秋左氏传》《周礼·秋官》《礼记·王制》中涉及刑律的内容,遍考经子史传,

  •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见《李卫公问对》。

  • 卓异记

    一卷。旧题唐李翱撰。《新唐书·艺文志》作“陈翱”,原注云:“宪穆时人”。《宋史·艺文志》有李翱《卓异记》一卷,又有一本作陈翱,注云:“一作翱”。《四库提要》考其均不确。书中所记多为唐代盛事,故题名“卓

  • 重修两淮盐法志

    一百六十卷。清王定安等撰。见《求关斋弟子记》条。是书前有两江总督魏光熹序,具言编纂经过。以下卷一至卷十为王制,内分子目为制诏、德音、圣制、功令,卷十一、十二为沿革,内分子目历代淮鹾才略上下,卷十三至二

  • 公安县志

    ①六卷,清杨之骈纂修。杨之骈,字锡山,一字仙田,安徽宿松县人,贡生,官公安县知县。公安县志,重修于康熙元年(1662)与九年(1670),之后知县何国栋延邑人毛寿登增订,未及卒业。杨之骈莅任,综其遗稿

  • 传神秘要

    一卷。清蒋骥撰。蒋骥生卒年不详。字赤霄,号勉斋。金坛(今属江苏省)人。其父蒋衡,字湘帆,后改名振生。以书法名于一时,曾写《十三经》呈乾隆帝,皇上特赐国子监学正。但蒋骥书法不如其父,而特以画名。此书共二

  • 素问

    见《黄帝内经素问》。

  • 梁园寓稿

    九卷。明王翰(约1368前后在世)撰。王翰,字时举,夏县(今属山西)人。生卒年不详,元季隐居中条山。洪武初,以明经辟为夏县训导,后擢为周王长史。周王素骄,有异志。王翰屡谏不纳,断指佯狂而去。后周王败,

  • 春秋集古传注

    二十六卷 或问 六卷。清郜坦撰。郜坦为江苏淮安人,生卒年及事迹均未详。此书成于乾隆三十年(1765),书首有《纂例》十五篇,书末有《或问》六卷,申明去取诸家之说的标准。本书所采《春秋》经文皆依《左传》

  • 左氏春秋聚

    十八卷。卷首七卷。清张用星(?——1782)撰。张炳南续辑。用星字联斋,一字兰坡,峄阳(今江苏邳县)人,潜心经学,尤精于《左氏春秋》。炳南原名以标,字午园,用星侄,官至明府。此书前有嘉庆二十四年己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