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蜀石经残字

蜀石经残字

一卷(百一庐丛书本)。清陈宗彝刊。宗彝尚刊刻过《汉熹平石经残字》。此书前有其父醒斋老人序,次为《毛诗》及《注》残字,后附道光五年独抱居士跋。次为《左传》及《注》残字,后附助刊各家姓名及道光八年宗彝和顾千里的跋。书中所刊的经和注是:《毛诗》,卷第一自《鹊巢》注“爵位故以兴焉”起,至卷末《驺虞》章止。卷第二自“《邶风·柏舟》训诂传第三”起至卷末“二子乘舟”章止,计存毛诗卷一的下半卷和卷二的全卷。《左传》自昭公二年传注“唯晏子信之曰夫子君也”句的“子”字起,至“吾闻之也忠信礼之器也”句的“闻”字止,中间脱经文十四字。又自传注“宗犹主也”句“主”字起,至“女罪不恤而又何请焉”句“而”字止,共计存《传》与《注》六百余字。所刊的毛诗,即王昶《金石萃编》中据以作《毛诗石经残本跋》,吴骞拜经楼各著中据以作《蜀石经毛诗考异》,冯登府《石经补考》中据以考毛诗残本,严杰据以作《蜀石残本毛诗考证》,而钱大昕《金石跋尾》、《左传残字跋》中所谓求访四十年不可得的蜀石经毛诗。所刊的《左传》,即钱大昕《金石跋尾》据以作跋,冯登府《石经考异》据以考左传残本,而缪荃孙据庐江刘氏所获蜀石经作的《校记》中所谓左传昭二十六年之六百余言而误以昭二年为二十年的蜀石经。天下历见各家著录题咏的蜀石经,《毛诗》有《周南》、《召南》、《邶风》,《左传》有《襄公二年》全卷,《昭公二年》六百余字。《公羊传》有《桓公六年》卷第二,《穀梁传》有《襄公》十九行,《文公》五行,《周礼》有《夏官》三十六行。《秋官》上下卷和《考工记》。此外别无传载。其中《左传》之《襄公二年》全卷,《昭公二年》六百余字,《公羊传·桓公》第二卷,《穀梁传》之《襄公》十九行,《文公》五行,《周礼·秋官》上下卷和《考工记》,悉归庐江刘氏所有,已照原刻影印传世。只有《周礼·夏官》及《毛诗》之《周南》、《召南》、《邶风》不知流落何处,久已不传。虽然毛诗残本有王昶、吴骞、冯登府、严杰诸家为之校订,因而其经文传笺与各本的同异之处不难藉之以传,但孟蜀的原刻无从窥见,毕竟不能使人无憾。而幸能存其原刻,使人得识原貌者,只赖有陈氏此刻了。陈氏此刻,虽仅刻《毛诗》、《左传》两种,与庐江刘氏影印孟蜀石经多种不可同日而语,但久已不传的《毛诗》,竟赖以存,确实是人间孤本。其字句与《经典释文》、《唐石经》相合的虽然很多,但脱误处也不少。阮元《毛诗注疏校勘记》历举其经文、传文、笺文之误,认为其乖异甚多,均无足取,只有《甘棠》笺“重烦劳百姓”一条,与《汉书·司马相如传》合,还算可取。阮氏的指摘,固然不是苛论,但经、注并刻,始自孟蜀石经。原石久毁,原拓也久失传,即此毛诗重刻本也只有一卷本。硕果仅存,是极为珍贵的。

猜你喜欢

  • 石莲盦刻山左人词十九种

    四十六卷。清吴重熹编。吴重熹字仲诒,广东海丰人,生卒年未详。光绪举人,官至福建按察使。昔有卢见曾《山左诗抄》之选,惟词集选刻尚无。光绪二十五年(1899),王懿荣出所藏《渔洋词》写定本为倡,怂恿重熹刻

  • 外交部藏书目录

    七卷,首一卷。曹汝霖、许同莘等编。曹汝霖(1877-1966),字润田,上海人,中进士后授职六品奏任官主事。袁世凯政权时,首任交通总长、交通银行总理、财政总长,五四运动中被罢免。抗日战争时期在北平任临

  • 逍遥集

    一卷。宋潘阆(?-1009)撰,潘阆,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人。或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卖药京师,好结权贵。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太宗赐进士及第。真宗时,为滁州参军。潘阆之诗,有五代、晚唐遗风。

  • 席上腐谈

    二卷。宋俞琰(详见《周易集说》)撰。《席上腐谈》),又作《席上辅谈》。俞琰曾撰有《周易集说》、《周易参同契发挥》、《易外别传》等书,元代都已附刻印行,而《席上腐谈》一书,不见元代刊本,所以世人多不知有

  • 圣门事业图

    一卷。宋李元纲(生卒年不详)撰。元纲字国纪,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孝宗时上庠生。著有《厚德录》。是书分若干图,曰:传道正统、大本达道、进修伦类、为学之序、存心要法、求仁捷径、聚散常理、传心密旨、一

  • 武侯全书

    二十卷。明王士骐撰。士骐生平仕履见《驭倭录》条。该书主要编述诸葛亮始末。开首录《三国志》诸葛亮本传,次录张栻补传,再后分鼎立、继统、连吴、南征、北伐、遗命、调御、法简八篇,以之补充张栻传,再次乃《心书

  • 崇阳县志

    ①十卷,清高景之修,汪际炱纂。高景之,字星岩,山东胶州人,进士,官崇阳知县。邑志元以前无从考证。元代邑中隐士严士贞,撰《桃溪百咏》,将邑中乡宦乡贤、山川古迹、忠烈节孝、草木鸟兽、邑中事迹,分题载咏。明

  • 师竹斋集

    十四卷。清李鼐元(约1791前后在世)撰。李鼐元字味堂,号墨庄,绵州(今四川绵阳)人,生卒年未详。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宗人府主事。与兄调元、弟骥元,有绵州三李之称。此集编年而不分体。始于乾

  • 六书长笺

    七卷。明赵宦光撰。参见《说文长笺》。此书与《说文长笺》合刻,本为一书。以许氏叙内释六书之义者分为前六卷之首,以下备列班固、卫恒、贾公彦、徐锴、张有、郑樵、戴侗、杨桓、刘秦、余谦、周伯琦、赵古则、王应电

  • 三刘家集

    一卷。宋刘涣、刘恕、刘羲仲撰。刘涣字凝之,筠州(今江西高安等地)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为颍上令。以太子中允致仕。刘恕为刘涣之子。著有《通鉴外纪》。刘羲仲为刘恕之子。著有《通鉴问疑》。刘涣祖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