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续猗氏县志

续猗氏县志

①四卷。清周之祯修,崔曾颐纂。周之桢字甫,河北清苑县人。咸丰二年(1852)举人。同治二年(1863)任猗氏县知县。崔曾颐字少伊,永济县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主讲郇阳书院。同治五年(1866),周之祯设局纂修猗氏县志,命同人广为采访,秉公酌夺,以期无滥无遗。崔曾颐润色,历六月而志成。《续猗氏县志》同治六年(1867)刻本。全书四卷,分为:卷一城池附桥梁,学校附书院,祠祀,公署;卷二户口,田赋,仓贮,风俗,职官,循绩;卷三选举,封荫,人物,忠烈,孝义,方技,耆寿;卷四列女,祥异,识余,艺文附撰著。此志自宋之树编修至同治年间,九十余年间之事,分别比叙,尚称精密。按猗志自宋本后,乾隆三十九年(1774)有邑令毛圻本,因锓板无存,卷帙亦少,无法为定本。经周之祯再加订续,此志完整精美,可足为训。此外,卷四艺文后附有书目一小卷,为考知猗邑历代文人之撰著,有益后生,甚可嘉。然此志尚有谬误之处。按猗氏知县,宋之树续修本,于职官类载至陈腾章为止,系康熙五十三年任。考康熙五十三年无人专任知县,而是平阳府知府潘钺兼任,五十六年去职,下至康熙六十一年,无人继任,宋志既未载述明白,此志亦缺漏不列,使后人无从稽查,且潘钺虽为知府兼摄县治,府治固应载列,但县志也不可缺,不然后人苟不查府治,则不知如何,既为增续宋本而作,就应补宋本之缺,不应随之不载。该志尚有光绪六年(1880)重印本刊行于世。②二卷。徐浩修,潘龙梦纂。徐浩,河北宝坻县(今天津市宝坻县)人。同治十年(1871)进士,十三年(1874)翰林院编修,光绪五年(1879)任猗氏县知县。按猗志在同治六年(1867),邑令周之桢曾为续修,距此志不过十余年,以历代续修时期考之,本不足以增修,奈光绪三年、四年两年,山西连遭大祲,赤地千里,河东列县,被灾尤重。猗氏地本扁小,人民素依农为生。大灾之后,田土荒废,生民涂炭。加以建设之败,故冢之流离,苟不搜罗编缀,数十年后,更难有人继续。光绪六年(1880),徐浩开局纂修,潘龙梦主其事,历数月,志成。《猗氏县志》光绪六年刻本。全书于户口、田赋、税课、仓储诸目,论叙最详,这是因为猗邑自大灾之后,生民凋残,田地荒芜,故此篇逐细查录,为使后人考知各村遭灾之轻重,与当时赈救情况提供便利。此外,在艺文志后,附有撰著,惜仅搜罗四种。

猜你喜欢

  • 十岳山人诗集

    四卷。明王寅(生卒年均不详)撰。王寅,字仲房,又一字亮卿,自号十岳山人,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尝问诗于李梦阳,中年习禅事于古峰和尚,工诗。著有《十岳山人诗集》。此集共四卷,乃王寅自定。古峰曰:“吾遍游

  • 论语音义

    一卷。唐陆德明(约550-630)撰。德明字元朗,以字行,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著有《经典释文》,为汉魏六朝以来群经音义总汇,是研究隋唐以前文字音韵及经籍版本的重要资料。已收入清修《四库全书》五

  • 金匮钩玄

    三卷。元朱震亨(详见《格致余论》)撰。明戴元礼校补。又名《金匮钩元》、《平治荟萃》。此书为朱氏临证医案之节录,经门人校补,成书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论述临床各种病证。卷一、卷二以内科杂证为主,兼

  • 荔雨轩文集

    六卷。清华翼纶(生卒年不详。)撰。华翼纶,居室称荔雨轩,江苏金匮(今无锡)人。少有经世志,然止一从军广西,一为令江西,便终家居。此编六卷:杂著二十一篇;论五篇、说一篇、议二篇、记五篇、书后四篇、跋二篇

  • 味静斋集

    二十三卷。清徐嘉(约光绪年间前后在世)撰。徐嘉,字宾华,山阳(江苏淮安)人。生平不详。是书分文存二卷、文存续选二卷、诗存十六卷、杂诗三卷。是集内容:文存,卷一序十五篇,书后二篇,书十一篇;卷二辩五篇,

  • 张氏三礼图

    一卷。唐张镒(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张镒字季权,一字公度,苏州(今江苏苏州)人。官至中书侍朗平章事,凤翔陇右节度使。新、旧《唐书》皆有传。传称“大历五年(770),除濠州刺史,为政清净,州事大理

  • 诒晋斋巾箱帖

    十六卷。清成亲王永瑆书,钱泳刻。永瑆生平见《诒晋斋法书》。钱泳生平见《诒晋斋法书》。嘉庆十二年钱泳摹刻永瑆书四卷,名为“巾箱帖”;嘉庆十六年增刻四卷,名为“集锦帖”,嘉庆十七年三月又增刻四卷,名为“藏

  • 春秋讲义

    ① 二卷。清皮锡瑞(详见《尚书大传疏证》)撰。该书目的在于通经致用,因此取经传异同及汉唐以来学者的论辨,加以折衷,断以己意,不作艰深之论。在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之外,又取其中与时代情势相近及关系政教

  • 朱子四书语类

    五十二卷。清周在延编。在延事不详。该书取《朱子语类》中《四书》诸卷刊行,无所损益,亦无考订发明。

  • 篆法偏旁正讹歌

    一卷。明李登撰。胡正言补篆。李登著有《六书指南》、《摭古遗文》,参看此二条。正言字曰从,海阳(今广东潮安)人。此歌仿史游《急就章》之例,撰为七言韵语。对于彼此相似、易于相混互讹的篆书偏旁,皆一一举出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