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学卮言

经学卮言

六卷。清孔广森(1752-1786)撰。广森字众仲,一字约,号轩,山东曲阜人,经学家、音韵学家、数学家,孔子六十八代孙。乾隆辛卯进士,官翰林院检讨。广森以年少为官,又是翩翩华胄,人称卫洗马、王长史,争与之交。但他天性淡泊,专心著述,不与权贵相交。后陈情归养,筑“仪郑堂”,读书其中。为讼所累,奔走江淮河洛间。以父母辈相继去世,哀毁过度,英年早逝,仅三十五岁。广森从小聪颖特达,曾受经于戴震、姚鼐,尽传其学,博涉经籍,经史训诂,六书九数,无不贯通。崇尚考证,长于《春秋》、《大戴礼记》,尤其精于《公羊》学,撰《春秋公羊通义》十一卷,对经文经学,删其支离,存其精粹,又博采汉晋以来注释《春秋》之书,综览《左传》、《穀梁传》等书,择善而从。认为孔子有帝王之德,而无其位,乃以《春秋》为治天下之法,损益六代礼乐文质经制,发为文章,垂训后世,以更风俗、明仁义、兴政教,而《春秋》之为书,本天道,用王法,理人情。不奉天道,王法不正;不合人情,王法不行。所谓“天道”,即时、月、日;所谓“王法”,即讥、贬、绝;所谓“人情”,即尊、亲、贤。三者合而为三科九旨。三科九旨既布,则错综酌剂,相须成体。其《大戴礼记补注》十三卷,博稽群书,多考众说,“使二千余年之古经传复明于世,用力勤而为功巨”(阮元《大戴礼记补注·序》)。其《诗声类》十二卷,推偏旁以谐众声,分左韵为十八部,分古音为阳声、阴声各九部,提出阴阳对转之说,对古韵学有所发明。其释《易》,多主汉儒学风,讲究互体、爻辰及乘承比应。又明律算,于算术也有所贡献。善文学,工骈文。其骈体文兼有汉魏六朝初唐之胜。他著还有:《礼学卮言》六卷、《少广正负术》内外篇六卷、《仪郑堂文集》二卷、《仪郑堂骈俪文》三卷、《轩孔氏所著书》六十卷等。本书是以《易》、《书》、《诗》、《尔雅》、《论语》、《孟子》、《左传》为次,撮取经文数字标目写成的经学札记,虽不及所著《礼学卮言》精要,也颇多名解。如“则不疑其所行也”一条,认为古文偏旁多省略,“不疑其所行”,实际上说的是“所行不礙”,下文“阴疑于阳”,也是“阴碍于阳,他如《小畜·象传》:“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升象传》:“升虚邑,无所疑也。王用享于岐山,顺事也”,《既济象传》:“三年克之惫也,终日戒有所疑也”,不但文义当训为“碍”,而且其韵可证。只有贲卦“六四当位疑也”,与乾卦所说“或之者疑之也”义同,是疑惑之“疑”。“予亦念天即于殷大戾肆不正”一条,认为古有训“肆”为“大”的,“肆不正”义近“大戾”,以表明丁宁;也可训作“是伐是肆”之“肆”,指殷为不正,因此肆伐之。而“予惟率肆矜不”,“肆矜”乃是“肆赦”之意。同字异训,经书中常常可见,应揣度文理,不能把“肆”一概训解为“故”。这二说都极明通。又“江汉浮浮,武夫滔滔”一条,认为江汉之广大,武夫之众强,不待言说,因此《传》转认为江汉众强似武夫,武夫广大似江汉,互文解释,因为“滔滔”、“洸洸”都本是形容水的词语,推原诗意,是想以江汉比拟武夫,古代善于说经的就是如此,恐怕后学之人认为是转写失误,因此特地拈出加以重申,这尤其足以纠正王引之《经义述闻》根据《风俗通义》改易经文的弊端。至于广森深韪“五天帝”就是“上帝”之说,乃是泥守郑学而造成的失误。有《轩所著书》本,《皇清经解》卷七百一十一至七百一十六收录,《指海》第二十集也收录。

猜你喜欢

  • 李古余事略

    一卷。清李遂贤、李齐贤合著。遂贤、齐贤皆清末叶江苏上元人。该书记其父李滨生平事迹。李滨字古余,纳资官至浙江通判。晚年做曲阜经学会讲师,卒年六十二。李滨治学颇勤,工书画刻印,著述甚多。行世者有《中兴别纪

  • 词科掌录

    十七卷。余话七卷。清杭世骏(1696-1773)撰。世骏字太宗,号董浦,浙江仁和(今杭县)人,乾隆元年(1736年)以举人召试博学鸿词,授职编修。博闻强记,万九沙以之比为郑渔仲,著有《鸿词所业》。自以

  • 楚辞节注

    六卷。附《楚辞叶音》一卷。清姚培谦(1693-1780)撰。姚培谦,字平山,号鲈香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诸生,雍正中保举人材,不赴。好交游,名满江左。著有《楚辞节注》、《增集左传杜注》、《经史臆

  • 唐宋元明方言

    一卷。见“方言别录”。

  • 大学新编

    五卷。明刘元卿撰。刘元卿详见《大象观》条。此书第一卷为《大学》正文,所据为丰坊伪石经本;第二卷为《略疏》,阐发诚意之旨;第三卷为《发明》,采撷明朝诸儒之说;第四、五卷为《广义》,根据真德秀《大学衍义》

  • 荀子杂志

    八卷。清王念孙(见《广雅疏证》条)撰。王念孙是清代小学校勘大家。他的主要著作有《广雅疏证》十卷,《读书杂志》八十二卷,《志余》二卷。对各书不是全加校释,而是摘其一句或一条,考校诠释。凡立一说,必举古书

  • 中庸衍义

    十七卷。明夏良胜(1480-1538)撰。夏良胜字于中,南城(今属江西)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历任吏部考功员外郎、南京太仆寺少卿等职,后为仇家所陷,谪戍辽东。著有《东洲初稿》等书。此书嘉靖间夏

  • 警时新录

    一卷。明胡澄(1416-1495)撰。胡澄字景高,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西)人。此书末附有胡澄墓志铭,说他生于永乐丙申(1416),卒于弘治乙卯(1495),而此书作于天顺庚辰(1460)。其生平事迹不

  • 左颖

    六卷。清高士奇(详见《春秋地名考略》)撰。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高士奇以《春秋》侍讲禁中,奉敕纂《春秋》讲义。他用左氏(丘明)、穀梁(赤)、公羊(高)、胡氏(安国)四传附于经文之后,又搜罗注说

  • 按辽疏稿

    六卷。明熊廷弼撰。廷弼字飞百。万历进士,擢御史,巡按辽东,缮核军实,风纪大振,旋以事罢。杨镐丧师,复起经略辽东,所至报流移,缮守具,分置兵马士卒,人心复固,后以王化贞兵败事论死。廷弼赋性刚直,勇于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