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纪录汇编

纪录汇编

二百一十六卷。明沈节甫(生卒年不详)撰。沈节甫,字以安,号锦宇,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四十七年(1619)进士,历祠祭郎中,万历间累官工部左侍郎。疏请省浮费,核虚昌,止兴作,减江浙织造,停江西瓷器,不报。中官传奉,节甫持不可。又曾献治河之策,语凿凿可用。致仕卒。天启初追谥端靖。喜藏书,著有《玩易楼藏书目》、《忍书续编》、《纪录汇编》等。此书刊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所收之书均为明朝开国至嘉靖以前的君臣杂记、诗评、志怪、时事之作,共计123种。《四库全书总目》记为119种,盖所用浙江鲍士恭家藏本为残缺本所至。卷首有阳羡陈于廷序。序云:“顷余按部之暇,得睹沈司空所裒辑《纪录汇编》若干种,虽稗官野史之流,然要皆识大识小之事,因亟登梓,以广同好。”序以下分类编次,以同一史实集中在一起。卷一至卷九,为明太祖至世宗之御制诗文,如明太祖之《御制皇陵碑》一卷,明宣宗之《宣宗皇帝御制诗》一卷等。卷十至卷十五,记君臣问对及恩遇诸事,如明世宗之《敕议或问》、刘基之《国初礼贤录》一卷等。卷十六至卷二十三,专记英宗被瓦剌所俘与景帝监国之事,如《正统临戎录》一卷等。卷二十四至卷二十五,则记世宗南巡往还之纪。卷二十六至卷三十四,则为太祖、成祖平定诸方之录,如宋濂之《平汉录》一卷等。卷三十五至五十六,则中叶以后绥定四夷之绩。卷五十七至卷六十六,为巡视诸藩国者之见闻,如费信之《星槎胜览》一卷、黄福之《奉使安南水程日记》一卷等。卷六十七至卷九十六,为明代诸帝政治之纪载,如《皇朝本纪》一卷等。卷九十七至卷一百二十三,则为名臣贤士科第人物之传记。至卷一百二十四以下,或时贤之笔记,或朝野之遗闻,或游赏之日记,或摘抄、或漫录,或志怪录,或垂格言。卷帙甚富,足以广见闻而怡心目也。但也因卷帙浩繁,体例略显冗杂不一。如对所收之书,有全载者,有摘抄者,甚或有一书而全录其半、摘抄其半者。去取存留未能划一。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阳羡陈于廷刊本,共72册,现收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还有《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另外燕京大学图书馆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排印《纪录汇编选刊》,共收辑九种书,即明太祖《御制皇陵碑》一卷,《御制西征记》一卷,《御制平西蜀文》一卷,《御制孝慈录》一卷,《御制纪梦》一卷,明宣宗《御制广寒殿记》一卷,明世宗《敕议或问》一卷以及佚名者之《皇朝本纪》一卷,《正统临戎录》一卷。

猜你喜欢

  • 周易正解

    二十卷。明郝敬(1558-1639)撰。敬字仲舆,号楚望。湖北京山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历任缙云、永嘉二县知县,后擢礼科给事中,迁户科,不久谪为宜兴县丞,终于江阴县知县。事迹附见《明史·文苑

  • 星轺指掌

    三卷,续一卷。德国人马尔顿撰。马尔顿(1756-1821),德国汉堡人,国际法名家。乾隆五十四年(1789),撰成《欧罗巴近代国际法》,当时颇流行于世。《星轺指掌》似是该书的外交篇,道光初年法文本刊行

  • 名家表选

    八卷。明陈垲(约1547前后在世)编。陈垲,浙江余姚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至广东提学副使。本书是陈垲在广东所选,以训士子之用。计有唐表一卷,宋表七卷。此类书,曾有明胡松所编《唐宋元名表》四

  • 残本经史绪言

    一卷。清朱董祥(生卒年均不详)撰。长洲(江苏苏州)人,生平无可考。著有《读礼记略》。本编名似笔记,实是文集,前面有杂论数篇,其余诸篇多谈居家礼制,而丧礼尤多,大多是用古代礼义衡量当代,与所作《读礼记略

  • 宝砚斋诗词集

    五卷。清潘文熊(约1892前后在世)撰。潘文熊字质文,号幼南,江苏常熟人。生卒年均不详。光绪三年(1877)进士,官刑部主事,改选扬州府学教授。本书为潘文熊遗集,卷一为《拙余吟稿》,卷二为《宝砚斋诗稿

  • 国朝书苑

    六卷。清沈昭兴辑。沈昭兴字砚贻。此帖是其得戴光曾所藏清代明人墨迹十四册,选取其中百家刻成六卷,名“国朝书苑”,分成六卷。戴光曾字松门。精于赏鉴,收藏书画甚富,与张书未同时。戴光曾没后,其书皆归沈昭兴。

  • 陈如冈文集

    二卷。明陈大科(约1585年前后在世)撰。陈大科,字思进,号如冈,江苏省南通人。生卒不详。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官至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总督两广。著有《陈如冈文集》。大科为官十数年,为人刚直鲠

  • 篇海

    见《四声篇海》。

  • 栗庵遗稿

    二卷。明郑环(1422-1482)撰。郑环,字瑶夫,号栗庵,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明天顺四年(1460)进士,累官至太常寺少卿。著有《栗庵遗稿》。据集中郑环之子郑孟绳跋,可知此稿原本十卷,因不慎而毁

  • 孟子章句

    十四卷。东汉赵岐(约110-201)撰。赵岐字台卿,东汉经学家,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赵岐初名嘉,后为避难改名岐,字邠(豳)卿。岐、邠均是古都邑名,周族发祥地,分别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和郇邑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