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红楼梦

红楼梦

清曹雪芹(1715-1763)撰。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河北省丰润县,一说为襄平(今辽宁省辽阳)人。他的先世本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正白旗内务府籍。他的家庭,从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頫三代都世袭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家势鼎盛,气派极为显赫。曹雪芹的家庭除了是个“百年望族”之外,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诗礼之家”。他的祖父曹寅工诗词,喜书法,著名的《全唐诗》就是他主持刊印的,并著有《楝亭诗抄》等著作。曹雪芹的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豪华富贵的生活,但好景不长,其父因事受到削职、抄家的处分,家道衰落。在他中年时,家境已经很穷困,住在北京西郊,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有关曹雪芹的生平事迹,留传下来的材料很少,我们只能从一些零星记载和他好友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人的酬唱诗篇中,得知他工诗善画,多才多艺,性格豪放,嗜酒健谈。在写作《红楼梦》时,家庭生活已经很穷困,写到第八十回的时候,因贫病无医,再加上爱子夭折,以至伤痛过度而死。《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作。高鹗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乾隆时中进士,做过内阁侍读。刑科给事中等官职。《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主要写的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故事始于贾宝玉衔玉出生,为贾母所钟爱,林黛玉失恃,寄居外祖母家,迄于黛五死和宝玉出家。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贾、史、王、薛四个大家庭为背景,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兴衰没落过程的生动描绘,广泛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整个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包括皇权、官僚、科举、宗法、婚姻、文化、教育制度以及维护这些制度的礼教法规,伦理道德观念,并通过政治上的腐败、道德上的堕落,经济上的崩溃,儿孙的一代不如一代等现实,揭示了那一时不可救药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同时,它又对生活中积极、进步的一面,对那些反抗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叛逆者,特别是违背了封建礼教的爱情,给予了热情的歌颂。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追求,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要求,闪烁着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红楼梦》既是一本小说,又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人物,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宗教的还是皇宫贵族的、乡村民俗的都无不逼真地展现在作品中,人们可以通过它从各个角度去认识、了解、研究中国的封建社会。《红楼梦》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除了通常所说的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之外,它还有一些令其它小说相形见绌的艺术特色。首先,曹雪芹创造性地吸收和运用我国书法、绘画、雕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手法,巧妙地将它们融汇于他所描写的人物或场景之中,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致使《红楼梦》令人百读不厌,成为中国小说艺术的顶峰。其次,《红楼梦》一反以前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传统思想和写法,避免了人物性格的绝对化,毫无讳饰地如实写出人的复杂性。再次,细节描写特别出色,它写了许多家庭生活琐事,善于透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反映生活的本质,揭示生活的意义。第四,高度艺术化的语言。主要表现在人物语言的形象化,写景语言的诗意化,叙述语言的形象化,描绘语言的抒情化,俗谚口语的大众化等方面。《红楼梦》把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为后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艺术影响。但小说流露出的色空观念和“补天”思想,都表现了作者的时代局限。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根据曹雪芹的原意,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结局。但又添写宝玉中举、出家为僧和贾府复兴、桂兰齐芳等情节,却违背了曹雪芹的意愿,削弱了原书的反封建意义。《红楼梦》的版本可分两大系统,一是手抄本,一是印刷本。手抄本系《红楼梦》问世后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以前,以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这些抄本一般都附有脂砚斋、松斋和畸笏叟等人的评语,书名亦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称“脂评本”或“脂本”。脂砚斋,姓名不详,但是《红楼梦》最早的评论者,从评语看,他与曹雪芹关系十分密切。评语对研究《红楼梦》的生活依据、创作过程、写作技巧和曹雪芹的家世、生平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脂砚斋评八十回本,是《红楼梦》最早的本子,比较接近原著。现存脂评《石头记》计有十一、二种,主要有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前两种本子已残缺不全,只有庚辰本比较完整。印刷本系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将传抄的八十回本和高鹗续的四十回合在一起,以活字版排印出来,从而结束了《红楼梦》的抄本时代。此书全称《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乾隆五十七年(1792)又“补遗订讹”重新排印,上述两个本子通称“程高本”,前者为“程甲本”,后者便是社会上最流行的“程乙本”,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本子。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行的版本,便是根据“程乙本”,再参照其它重要版本,经今人启功注释,周汝昌、周绍良等校订标点而成的,是目前最好的注释本。

猜你喜欢

  • 兵部续纂处分则例

    四卷。书为道光九年(1829)后修成,前有兵部奏疏,其卷一、卷二为八旗则例、卷三、卷四为绿营则例。是书反映了道光时代许多方面的社会现实,如卷一中的拿获邪教、邻境盟党人犯,卷三中的革兵为匪,兵丁结伙抢夺

  • 筠轩集

    十三卷。元唐元(1269-?)撰。唐元,字长孺。歙县(今属安徽)人。初以文学授平江路学录,后以徽州路学教授致仕卒。据朱文选所撰其行状,原有《敬堂杂著》、《思东杂著》、《吴门杂著》、《分阳杂著》、《金陵

  • 逸茜阁遗诗

    清多敏(生卒年不详)撰。多敏,字惠如,满洲人,姓喜塔腊氏,嫁长白冯佳氏。夫名松椿,由部曹官至漕运总督。多敏随夫出游,途经山西、山东、江南名胜之地,多有题咏,而集中所载寥寥。统观全集,多为作者病中所吟。

  • 测圆密率

    三卷。清徐有壬(1800-1860)撰。徐有壬字君青,又字钧卿,浙江乌程(今湖州)人。道光九年(1829)进士,官至江苏巡抚,1860年6月太平军克苏州,徐有壬被杀。著《务民义斋算学》七种,其中数学著

  • 满汉合璧通鉴总论

    一卷,汉本由元潘荣撰,满本由清阿什坛翻译。潘荣字伯诚,婺源桃溪(今属湖南省)人。隐居不仕,但此人博学,通诸经,尤长于史,学者称节斋先生,尝集苏句一百篇,著《通鉴总论》。阿什坛也写作阿什坦,国子监题名碑

  • 邹平县志

    ①八卷。清徐政修,马驌纂。徐政字圣齐,吴郡人,顺治十四年(1657)任邹平县知县。马驌字宛斯,一字聪御,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至知县。著有《左传事纬》,《绎史》。顺治十六年,徐政开局修志,延马

  • 四书会要录

    二十八卷。清黄瑞编纂。黄瑞字辑五,江苏上元(今江苏江宁)人。是书首有车鼎晋、谈仕麟序,以及黄瑞自序与凡例。大旨宗朱注,旁及《朱子语类》、《四书大全》。《朱子语类》、《四书大全》与朱注不合者,则从朱注;

  • 小山词校记

    一卷。清朱孝臧(1857-1931)撰。朱孝臧生平事迹见《淮海居士长短句校记》辞条。孝臧得赵氏星凤阁藏明抄本晏几道《小山词》,以校毛氏汲古阁本,择善而从。既以刊行,复撰校记于后。除用毛本外,参以汪大钧

  • 后游桃花源记

    一卷。清陈廷庆撰。陈廷庆,详见《吴兔林日记》。乾隆五十八年(1793)夏,陈廷庆辰州知府任期三年满,归棹星沙,小泊朗江鼎城下,循驿路行,再访桃花源,与贺竹林同游。山僧出迎,导由遇仙桥入,竹香泉韵,琐碎

  • 春秋述义

    二卷。隋刘炫撰,清马国翰辑。刘炫生平、著述见《春秋规过》条。此书《北史》本传称四十卷,《隋书·经籍志》同,而《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并著录为三十七卷,卷数略有不同。考《崇文总目》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