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箧中词

箧中词

六卷。续一卷。清谭献(1832-1901)撰。谭献事迹见《复堂词话》辞目。本书选词,始自清初,迄于当代。其题词名者,从别集;仅题人名者,从诸家选本。但就箧中所存,甄采百一。其续有所得,时亦补录。又仿阳春白雪绝好辞之例,附以己作。故第六卷皆《复堂词》。第一卷吴伟业至柯煜共四十二家。第二卷朱彝尊至李方湛,共四十二家。第三卷吴翌凤至朱紫贵,共四十七家。第四卷项鸿祚《忆云词》、曾惠《二泉梦轩词》,共四十三家。第五卷蒋春霖至郑芥仙,共三十七家。第六卷为献撰《复堂词》。续集边浴礼至于芝仙,共三十九家。其中杨传第、陈元鼎、黄长森三人,皆已见前,而补录其词,实仅三十六家。献词学精深,识见超卓,以己意选词,大体纯粹而当人心。箧中所及,自难核备。但清代名家,可谓包括无遗。尤可言者,其选词不尽依时代次序,而重在派别,词下评语,颇为中肯。其第一卷中,或袭明季之风,或自有所尚,而力不足以改变风气。其间以纳兰性德为最高。故其词末引周稚圭语,谓为叔原方回之亚。第二卷朱彝尊、陈其年自成派别,风气一变,故于其年词末注云:“锡鬯其年出,而本朝词派始成,顾、朱伤于碎,陈厌其率,流弊亦百年而渐变。锡鬯情深,其年笔重,固后人所难到。嘉庆以前,为二家牢笼者,十居七八。”又于沈岸登《珍珠帘词》注云:“渐开常州一派。”论厉鹗词云:“填词至太鸿,真可分中仙梦窗之席,世人争赏其饾饤穷弱之作。”第三卷评吴翌凤、郭麐词云:“南宋词敝,琐屑饾饤,朱厉二家,学之者流为寒乞。枚庵高朗,颇加清疏,浙派为之一变。而郭词疏俊,少年尤喜之。”此卷又重在常州派。评曰:“茗柯词采录十阕,菁华略备。《宛邻词选》附录诸家,删取附茗柯后,以志派别。”又曰:“常州派词,不善学之,入于平钝廓落,当求其用意深隽处。”第四卷承袭者多。第五卷殿以蒋春霖、庄棫二家,其词博大精深,自有千古。论蒋词云:“文字无大小,必有正变,必有家数。”又曰:“阮亭保一流,为才人之词。宛邻止庵一派,为学人之词,惟成、项、蒋三家,是词人之词。与朱厉同工异曲。其他则旁流羽翼而已。”即其选评,可知清词之源流巨变,不综合观之,则不足以知其精神之所在。惟其所著词人,当有小传。今观本稿,其间生僻之人,平生之踪迹,词学之渊源,皆不清晰,使读之者难于考索,实为美中之不足。有光绪八年(1882)刊本。

猜你喜欢

  • 楚辞灯

    四卷。清林云铭(生卒年不详)撰。林云铭,字西仲,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少嗜学,有时探索精思,数日不食,里人呼为“书痴”。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徽州通判。因不达时宜,仕途失意,后被裁官,归故里,

  • 西园遗稿

    不分卷。明汪茂槐编。汪茂槐,字迁植,安徽绩溪人。生卒不详。以岁贡授河南宜阳主薄。是编一《康范诗集》,宋汪晫撰。二《北游诗集》,宋汪梦斗撰。茂槐为二人裔孙,复合而刻之。“西园”者为汪氏所居里名。后有外集

  • 秀岩集

    三十一卷。清胡世安(?-1663)撰。胡世安生平详见《大易则通》(辞目)。是集为胡世安诗文集。凡三十一卷,诗二十二卷、文九卷。据集前作者顺治三年(1646)自序称:“己卯(1639)秋以前稿,因罗兵燹

  • 道德真经论

    ①四卷。宋吕惠卿(1032-1111)撰。吕惠卿,字吉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晋江)人。曾帮助王安石推行新法,官至参知政事。除《道德真经论》外,另著有《宋中太一宫碑铭》。《道德真经论》又称《道德真经传》

  • 周易本义爻征

    二卷。清吴日慎著。吴日慎字徽仲,号敬斋,新安人。著作除此书外,还有《易义集释》、《周易本义翼》,均佚失。此书以史事证经,取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条分缕析,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相对应,使读者从相应的史事中

  • 明亡述略

    二卷。清锁绿山人撰。锁绿山人真实姓名事迹及生卒年月均不详。《明亡述略》记明季亡国史实,首卷述崇祯帝及辅臣周延儒、温体仁事。又述孙承宗、洪承畴、卢象升、杨嗣昌、孙传庭、蔡懋德、周遇吉、秦良玉等围剿李自成

  • 大宋宣和遗事

    见《宣和遗事》。

  • 西吴里语

    四卷。明朱雷(约1544前后在世)撰。朱雷,自号市隐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朱雷生平不详,只知其平生好博览史传并稗官小说之书。著有《西吴里语》,前有自序。这部书编成于嘉靖中,内容全都是吴兴的轶事,

  • 楚辞九歌解

    一卷。清顾成天(详见《离骚解》)撰。本书有顾氏康熙四十九年(1710)春日自序,同学周彝康熙五十三-五十四年(1714-1715)序及同学黄之隽康熙五十二年(1713)序。此书收《九歌》并为九篇,即二

  • 左氏博议

    二十五卷。宋吕祖谦(详见《古周易》)撰。此书又名《东莱左氏博议》或《东莱博议》。据吕氏《自序》,此书是其居东阳之武川时,与从学者议论《左传》之语及课试之文,“予思有以佐其笔端,乃取《左氏》书理乱得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