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离骚笺

离骚笺

二卷。清龚景瀚(1747-1802)撰。龚景瀚,字海峰,闽中(今福建闽县)人。乾隆进士,官至兰州知府。著作有《澹静斋诗抄》、《离骚笺》。龚氏有感于王逸、洪兴祖、朱熹之注偏重于“随文训诂,未能贯通其意义也。”所以要“笺其大义脉络”,认为《离骚》的脉络结构“井然如丝联而绳贯也”(《自序》)。书前有作者自序,次为正文,书末有《通论》。每句下多采用王、洪、朱诸说注释,亦引邵璜、吴仁杰诸家说,时加按语。每章每节,均归纳大义。此书主要特点是注重对《离骚》整体的把握。作者认为《离骚》体现了屈原丰富、复杂的斗争经历,炽烈、坚贞的爱国激情,而这又贯穿全诗的各章节之中,故以此为中心,诠释《离骚》。龚氏将《离骚》分为三大节(“乱曰”除外),每节为若干小节。小节、大节都是诗歌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揭示首尾,大、小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如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作者认为表明屈原为楚后裔,暗示宁死不忍离去之意;篇末则写“临睨夫故乡”不忍去而止,作到与起者呼应。此类章法分析,甚为精到。另外,从《离骚》本诗入手,深入揣摩,再结合《史记·屈原列传》,认为诗写于怀王未返,顷襄未立之时,不但考证精确,也令人信服,已成一说。在训诂方面时有所得。如“孰云察余之中情”之“余”所指,王、洪、朱等诸家,不是含混其词,就是认为屈原自言,皆不可通。而龚氏认为“余,指屈原也,亲之故,‘余之’此亦女媭之言”。此解甚合情理。书中也有失误之处。如用朱熹的赋比兴之法,认为“乱曰”如诗之小序;在词义解释上亦有牵强之处,如将“指西海以为期”解为秦在楚之西,知楚必为秦所灭,观于西表明楚将必亡。版本有: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澹静斋刊本,清华大学藏。清抄本,福建图书馆藏。道光六年(1826)《澹静斋全集》本,光绪三年(1877)崇文书局《三十三种丛书》本。上海文瑞楼石印《离骚三种》本。吉林省图书馆藏。

猜你喜欢

  • 友柏堂遗诗选

    二卷。清冯协一(约1681年前后在世)撰。冯协一字躬暨,山东益都人,生卒年均不详。大学士冯溥第三子,以溥荫官至台湾府知府。协一工诗,死后其子冯厚检收遗稿,求正于姻亲赵执信,赵执信托眼睛有病,命门人常熟

  • 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

    一卷。明瞿元锡撰。元锡,江苏常熟人,南明大学士瞿式耜之子,生卒年月事迹不详。《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记瞿式耜拥戴桂王抗清,留守桂林殉难事。顺治七年(1651)清军攻桂林时,桂林守将各营怯战怀私,清

  • 望社姓氏考

    一卷。清李元庚(生卒年未详)撰。元庚字辛樵,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明朝末年,东林党人除在江南立复社外,在江北的淮安还有规模较小的望社。咸丰年间,元庚检阅范眉生《诗苑天声集》,书中列望社姓氏三十八人,其

  • 三光浅说

    三卷。英国革笨撰,英国华立熙、清孙治昌译。革笨、华立熙生平籍里不详,孙治昌系新安(今属河南)人,余者不详。是书凡三卷。卷一,用浅近譬喻,述太阳系统,谓太阳为家主,行星为一家之紧要份子,月为地球最亲近之

  • 中国关系论

    四卷续一卷。美国林乐知(1836-1907)撰。林乐知,美国监理会教士。1860年来华传教,后转于中国政府机关任翻译及教习职,凡十八年,为上海江南制造局和海关译书三百九十余部。1879年在苏州创办博习

  • 篆文通检

    十二卷。清胡咏鸾(生卒年不详)撰。咏鸾字荻汀,长沙(今属湖南)人。是编乃是为《说文》所撰的检字表,依《康熙字典》二百四十一部,将《说文》十四篇之字分画隶入。其意虽在便于寻检,然编排混乱,殊无足取。不知

  • 朱翼

    明江旭奇(生卒年不详)编。江旭奇字舜升。歙县(今属安徽省)人。万历年官安岳县县丞。《江南通志·儒林传》称其在太学时,尝奏上所著《孝经翼》、《孝经疏义》。并请敕儒臣辅助编辑《孝经大全》。本书仅供场屋之用

  • 四分律合注戒本

    二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广宏明集》辞条。《四分律合注戒本》作于唐贞观八年(634),为一卷本。永徽二年(651)重修后成二卷本。道宣不偏执师传,唯一律本录经文释义。每戒立目,以示纲领,各

  • 文心雕龙

    十卷。梁刘勰(约465-532)撰。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后迁京口(江苏镇江)。天监中,兼东宫通事、舍人,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深得萧统赏识。后出家为僧改名慧地。此书成于南齐末年

  • 银海精微

    二卷。唐孙思邈(详见《备急千金方》)撰。“银海”,道家语,指眼睛。《四库全书》在该书《提要》中考证:“银海”指目,在王安石、苏轼之前未见,且此书唐宋志皆不著录,孙思邈本传亦不言有是书,据此断定此书作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