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郑读考

礼记郑读考

①六卷。清陈乔枞(1809-1868)撰。乔枞,字朴园,一字树滋,寿棋之子,清代闽县(今福建省闽侯县)人。道光间举人,曾任江西袁州,临江,抚州知府,以经术饬吏治,居官有声。同治七年(1868)卒于官。乔枞传其父辑遗之学,续成《今文尚书考》三十四卷,《齐鲁韩三家诗遗说考》十五卷。又撰有《毛诗郑笺改字说》四卷,《诗经四家诗异文考》五卷,《齐诗翼氏学疏证》二卷,《诗纬集证》四卷,《礼记郑读考》六卷,《礼记经说》二卷,《礼说》一卷,《三礼陈数求义》三十卷,《礼堂遗集》三卷,《补遗》一卷,《诗》一卷。辑撰各书收入《小琅嬛馆丛书》,又名《左海续集》。《礼记郑读考》是乔枞承父志而完之书。陈寿棋认为郑玄注《礼记》多改读,因而加以考证。(又曾考齐鲁韩三家诗佚文佚义)辑而未就,病危,嘱咐乔枞说,“尔好治经,知家法,他日能成吾志,九愿无憾矣!”乔枞尊从父志,将父遗稿整理编排审定,成《礼记郑读考》六卷。(另有《三家诗遗说考》十五卷)清儒著书训释经典,主要有两派,一为义理,二为考据。《礼记郑读考》则纯是考据。卷一自《曲礼》至《王制》,卷二自《月令》至《礼器》,卷三自《郊特牲》至《玉藻》,卷四自《明堂位》至《杂记下》,卷五自《丧大记》至《中庸》,卷六自《表记》至《丧服四制》,皆为郑注之涉字与声者。如首“宦学事亲”注,注“学或为御”,寿棋以为郑氏注《礼》经,引出本经异文及所改经字,凡为“或言某者”,据《礼记》他本;凡言“读为某当为某”者,乃是据经典而定。乔枞考经文,本文作“学”,而郑注“学或为御”,此正是别本《礼记》之文。乔枞谨从父志,历引《说文》、《广雅》、《左氏春秋》、《谷梁》、《庄子》诸书,证明“学”“悟”“语”“御”四字训义并可相通。清儒王引之撰《经义述闻》,于音义训诂最精,乔枞此书亦能融会贯通,与之相媲美。不仅如此,陈氏在音义相训的基础上,对书中人文地理亦多作考释,《礼器》篇中,“必先有事子恶池”句,郑注云“恶当为呼,呼池并州川”,陈氏考证今滹沱出山西繁峙泰戏山,书中又引申为“亚驰”,是说亦是中肯。自《曲礼上》首二节,至《丧服四制》“高宗谅阍”下,有百余条,皆引寿棋语。陈氏于《大学》、《中庸》有郑玄注者,皆为阐明,不肯忽略。郑玄注亦赖陈氏考得以流传。陈氏父子诚乃阐发郑注之功臣也。本书有光绪十四年(1888)南菁书院《皇清经解续编》本及清光绪十五年(1889)上海蜚英馆《皇清经解续编》石印本。又有道光同治间《左海续集》本。近人撰有《皇清经解续编目录》,便于查询。② 一卷。清俞樾(1821-1907)撰。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今浙江德清县)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咸丰五年(1855)晋级河南学政。晚年讲学杭州诂经精舍三十一年之久。治经、子、小学,宗法王念孙父子,大要在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并分析其特殊文法与修辞。能诗词,重视小说,戏曲,所作笔记搜罗宏富,为学术史、文学史提供了许多参考资料。其声誉远扬国内外,俞樾七十岁生日时,他的学生日本学者栖原陈政献给他一部许多日本文人为祝贺他的诞辰所作的诗文集,题名《东海投桃集》。俞樾一生致力于学问,其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主要有《易贯》、《玩易篇》、《达斋书说》、《诗名物证古》、《礼记异文笺》、《礼记郑读考》、《七十二候考》、《乐记异文考》、《春秋名字解诂补义》、《春秋岁星考》、《达斋春秋论》、《论语古注择从》、《论语郑义》、《孟子古注择从》、《群经平议》、《俞樾经始》、《俞楼诗纪》、《诸子平议》、《湖楼笔谈》、《读书余录》、《古书疑义举例》、《春在堂词录》、《春在堂诗编》、《诂经精舍自课文》等等。俞越受段玉裁作《周礼汉读考》之启发而作《礼记郑读考》。于郑注中“读若”“读为”之义,偶一疏证,辨之颇详。俞氏以为郑玄注经,凡言“某读为某”,“某读曰某”,“某当为某者”,大抵皆言声之误也。樾引经据典,证明其或以声近而义相通,或以声转而义相通,或以古今字而相通用,证据极确凿。如《玉藻》篇有“君羔幦虎犆”三句,郑注:“犆皆如直道而行之直,直谓缘也。”樾进一步考证曰,郑解《论语》“直道而行”犹云“遵王之道也。”与马注“无所阿私”之义不同。此论足补郑注之不足。若此之类,亦为可贵之发明。其中亦或有牵强附会处,乃大纯中之小疵,瑕不掩瑜。此书有光绪二十五年(1899)《俞楼杂篡》重刊本,初刊于同治十年(1871)。又有清光绪十四年(1888)南菁书院《皇清经解续编》本,光绪十五年(1889)上海蜚英馆《皇清经解续编》石印本。

猜你喜欢

  • 蛇谱

    一卷。清陈鼎(详见《东林列传》)撰。是书是一部专记奇异之蛇的著作。全书共有六十三则,所记之蛇,大多都产于蛮荒之地,书中也多怪异之谈,不足为信。其中五十三则以后,全部抄录《山海经》之文以为己说,虽不足取

  • 雅学考

    一卷。清胡元玉撰。元玉字子瑞,号镜珠斋,湖南长沙人,尚著《春秋名字解诂》、《汉音钩沈》、《郑许字义异同评》等。是编专门考录宋以前《尔雅》著作。卷首附“自识”。正文析为五类,首为《尔雅》注十二家,次为《

  • 钦定兰州纪略

    二十一卷。清阿桂等奉敕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初,甘肃循化(今属青海)伊斯兰新教首领苏四十三,自称回王,领导撒拉族人民起义,一路上攻势凌厉,斩关夺隘,迅速攻克河州(今临夏),趋兰州,清廷急派军机

  • 阴符经集解

    三卷。宋袁淑真(生卒年不详)撰。原书题“朝散郎行潭州长沙县主簿袁淑真解”。《阴符经集解》,全称《黄帝阴符经集解》,又称《阴符经疏》。唐代有两种《阴符经》注本为历代承传。即唐李筌三百字本和张果四百余字本

  • 洛学编

    四卷。清汤斌(1627-1687)撰。汤斌字孔伯,号潜庵。睢州(今河南睢县)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师事孙奇逢,学术思想渊源于王守仁的心学,后由王学转向程朱理学。著述颇多,除本书外

  • 事编内篇

    六卷。明孙慎行(1564-1635)撰。孙慎行字闻斯,号淇澳,武进(今属江苏)人。学者。万历进士,授编修。累擢礼部右侍郎。天启初召擢礼部尚书,后托病归。《明史》本传称其“操行峻洁,为一时缙绅冠”。有《

  • 浣花集

    十卷。《补遗》一卷。唐韦庄(836-910)撰。韦庄,字端己,杜陵(今属陕西)人。少孤,家贫力学,工诗,尤善长短句。乾宁元年(894)进士第,授校书郎。转补阙。后仕蜀王建,至吏部侍郎同平章事。《文献通

  • 宋高宗真草孝经

    (石刻本)宋高宗御书。绍兴十四年(1144)刻石。先是绍兴十三年御书诸经,有《周易》、《尚书》、《诗经》、《左传》、《中庸》、《论语》、《孟子》,无《孝经》。至十四年七月,诏诸州以御书《孝经》刊石。今

  • 读书十六观

    一卷。明陈继儒(详见《邵康节外纪》条)撰。此书采古人成语,自吕献可以下共十六条,联缀成编,以为读书之法。此书命名之意,盖欲拟浮屠氏之十六观经也。书末有自跋,其中云:写前观毕,梦有老人自称断轮翁等等。可

  • 荷花荡

    二卷。清马佶人(约1636前后在世)撰。马佶人,字更生,一字亘生,或谓字吉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末清初传奇作家。著作有《梅花楼》、《荷花荡》、《十锦塘》、《索花楼》等。《荷花荡》又名《墨莲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