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体注

礼记体注

四卷。又名《礼记大全合参》。曹士玮(生卒不详)撰。士玮字庭玉,浙江钱塘人,清代学者。此书徐旦等参订,刻本《总目》一页有曰“漱芳轩合纂《礼记体注》,苕溪范翔参订”。书首有徐旦《序》云,“近日《礼》经杂出,高者竞尚新奇,卑者多流琐屑,其脍炙人口,如《提纲》、《心典》、《省度》、《新裁》诸书,可谓各极精微,而皆互出一见,阅者不无目迷五色之处。余少习《礼》经,欲究其讲,而有志未逮。幸有曹君庭玉,从而纂之,为后学开屯蒙。今春坊友,忽请订于余。因思经之要旨,不博取之,则畸而不全;不约取之,则泛而无归;不兼综而共贯之,则又扞格而难洽。遂于曹君所纂者,重加详订,撮其大旨,分其段落,释其义理,梳其字句,集诸书以为一书,名曰《大全合参》”。据此,则此书应名《礼记大全合参》,而此本每卷仍题“曹士玮庭玉纂辑”,仍以《体注》为主,而每页上方所列,视下方之注为详。如《曲礼》“道德仁义”以下至“恭敬樽”节一段,谓“此八节为一章”,分节皆有诠释,“明礼为众事之纪”。但孔《疏》以首节合于“鹦鹉能言”一段,言此一节,“明礼为诸事之本。人能有礼,可异于禽兽”。此书为应试举业而作,知科场命题,不出“鹦鹉”一段,故删之。此书编次为:卷一为《曲礼》上卷至《曾子问》。《曾子问》下注“缓读”,实此本编刻,止于《月令》,无《曾子问》。卷二为《文王世子》至《丧服小记》。经文《丧服小记》亦注“缓读”。卷三为《大传》至《祭统》。其中《丧大记》注“缓读”。卷四为《经解》至《丧服四制》。其中《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皆注“缓读”;《中庸》、《大学》,因有《朱子章句》,亦不录。所谓“缓读”,即删去此篇之别名。而无“缓读”字样篇目也多所节删,不只《杂记》所录过少,《明堂位》也所存不多。《礼运》“大道为公”一段,《缁衣》“小民溺于水”一段,亦尚未删,仍有阐发,可见其卓识。总之,诸经文字,以《左氏春秋》及《礼记》为最繁,封建科举以《五经》责之于一人,名曰遍习《五经》,然非博学鸿儒,实难通一经;为科举应试之需,此书及《约编》、《易读》诸书因此而生,论其优弊,固不必深苛前人。此书有雍正年间刊本。

猜你喜欢

  • 留垣奏议

    四卷。黄起龙撰。黄起龙,明代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市)人,字应兴,号雨石。万历戊戌(1598)进士,累迁南京吏科给事中,时讲筵久罢,福藩不就国,廷臣莫敢言,起龙甫拜官,首疏及之,又请复建文年号,追谥靖难仗

  • 欣寄小集

    一卷。清曾骏章(大约1842-?)撰。曾骏章原名务,字干忠,号云田,顺德(广东顺德)人。清监生,骏章少负奇气,洒脱不群。骏章性闲旷,嗜泉石,遁迹山林,时抚琴发秋籁与流泉、落叶声相答和,暇则作画,将胸中

  • 大清一统志

    有清一代。三次纂修。始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当年三月,清圣祖鉴于平定三藩叛乱和收复台湾以后,中国逐渐出现了一个统一、安定和繁荣的社会局面,于是下令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以大学士勒德洪、明珠及徐

  • 屈赋微

    二卷。马其昶(1855-1930)撰。马其昶,字通伯,晚号抱润翁,安徽桐城人。清末民初著名古文作家、学者,被誉为桐城派“殿军。”数应乡试,不获举。三十岁以后,专治群经,兼及子史,数十年如一日。光绪末就

  • 望社姓氏考

    一卷。清李元庚(生卒年未详)撰。元庚字辛樵,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明朝末年,东林党人除在江南立复社外,在江北的淮安还有规模较小的望社。咸丰年间,元庚检阅范眉生《诗苑天声集》,书中列望社姓氏三十八人,其

  • 出三藏记集

    十五卷。梁代释僧祐撰。僧祐生平事迹详见《弘明集》条。《出三藏记集》一书,简称《祐录》意在订正经译。全书共分四科:一、撰缘记,二、诠名录,三、总经序,四、述列传。记印度佛教结集及新旧名义异解有一卷,共五

  • 檵盦丛刻

    七种,二十五卷。民国刘世珩编。刘世珩字聚卿,贵池(今安徽贵池县)人。生卒年不详。刘世珩曾汇刻丛书三种,后来都归入《聚学轩丛书》之下,此丛书即三者之一,所收著作有清李富孙《尚书隶古定释文》八卷、清张聪咸

  • 春秋随笔

    ① 二卷。顾奎光(生卒不详)撰。顾奎光字星五,无锡(今属江苏)人,清代文学家。顾氏博学多识,诗、古文俱有名于时。乾隆十一年进士,历任泸溪、桑植知县,堪称循吏。除此书外,顾氏还有《然疑录》一书行世。此书

  • 朝鲜赋

    一卷。明董越撰。董越字尚矩,宁都(今江西宁都县北)人。明宪宗成化已丑进士,生卒年不详。累官南京工部尚书。孝宗弘治元年(1488)正月,董越以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同刑科给事中王敞奉使至朝鲜,五月还朝

  • 沈氏尊生书

    七十二卷。清沈金鳌(1701-1775)撰。沈金鳌字芊绿,号汲门,晚号尊生老人。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乾隆年间举人。初学儒学,“博古明经,一生笃学。”因喜好医学,中年以后专攻医学。晚年辑其一生医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