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歧路灯

歧路灯

清李海观(1707-1790)撰。李海观字孔堂,号绿园,河南宝丰县人。他出身于农村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三十岁时中乾隆元年恩科举人。但在中举之后,科名上并不顺利,从三十岁到四十岁共逢三次会试,皆落第,继而死了父亲,也就绝了此想。五十岁以后,约宦游二十年,从残存诗文推知,行迹近半个中国。晚年在贵州思南府印江县做过一任知县。告归后,到老家新安县北冶镇教过书,亦到北京暂住。八十四岁死于宝丰。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绿园诗抄》、《绿园文集》、《拾捃录》等,均未刻板刊世,已散佚。《歧路灯》全书一百零八回,叙明嘉靖年间祥符(今开封市)青年谭绍闻,在丧父之后,受母亲溺爱,如何被同辈浮浪子弟引诱,吃酒赌博,斗鸡走狗,狎尼宿娼,宠娈童,炼黄白,终至倾家荡产,后来回头向善,重新作人的故事。作者用写实的手法,刻划了二百多个人物,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各具形态,呼之欲出。通过各种人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以及当时社会上的风俗、人情、典章、制度等,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浩瀚的社会生活图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故《歧路灯》“是文学作品,又是活生生的形象的社会风俗历史”。(姚雪垠《歧路灯序》)另外,《歧路灯》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大量的社会掌故,如抽签打卦、看相问卜、扶鸾请神、相宅相墓、嫁娶丧葬、官场仪注、科闱规程、戏曲排场、士人晋接礼仪、行业男女穿戴、元霄节看戏观灯以及斗鹌鹑、咬蟋蟀、打秋风等社会风俗,具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作者运用的民间语辞或方言俚语相当丰富,设意遣辞,多姿多态,既是语言学资料,又可供作家借鉴。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不足取的,它以谭绍闻浪子回头的事例,来进行封建伦理纲常的说教,企图通过这种愚化教育,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显然是腐朽的。《歧路灯》的版本多为清代抄本,回次不等,残缺不一。印本中主要有清义堂本、朴社本、明善书局本,卷数、回次歧异甚多。1980年中州书画社出版了今人栾星校本,此本以一晚清抄本为底本,参照嘉庆以下抄本八种、印本两种缮定,书末附有《校勘说明》,对原著流传及辑校经过交待甚详,是目前最好之版本。

猜你喜欢

  • 说文段注校三种

    ① 近代叶德辉(1864-1927)辑。德辉字焕彬,又字奂仿,号直山,又号渔水,别号郋园,湖南湘潭人。光绪间进士,授部主事。对经史、小学、碑版、摹印等均有研究,治学一宗许慎、郑玄,主要著作有《说文解字

  • 龙阳县志

    ①八卷,清张在田修,游凤藻等纂。张在田,乌河人,曾任龙阳县知县。游凤藻,邑人,举人。龙阳县志创修于清康熙年间。乾隆五十七年(1792)县令鲍西、邑庠生欧学优等始一续之。此志则是游凤藻以乾隆志为底本,补

  • 王文肃集

    ① 十二卷。王(1424-1495)撰。王,字廷贵,武进(今江苏)人。景泰二年(1451)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谥文肃。著有《王文肃集》、《毗陵志》(已著录)。此集又名《思轩稿》,集前卷首有李东阳所

  • 随扈纪行诗存

    二卷。清蒋廷黻(约1905前后在世)撰。蒋廷黻,字盥庐,号稚鹤,浙江海宁人。生卒年未详。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官吏部员外郎。宣统三年(1911)授广东韶州府知府,但未赴任。此编二卷。均辛丑(19

  • 诸史拾遗

    五卷,清钱大昕撰。作者详见前条。此书也是在《廿二史考异》刊成后,续有所得编成,共五卷,《三国志》、《晋书》为一卷,《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南史》、《北史》、《唐书》为一卷

  • 视履类篇

    二卷。明李同芳撰。同芳字济美,号晴原,昆山(今属江苏)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官至山东巡抚。该书乃自传性质的著作,主要记叙其生平善迹。书分四十门,每门题目皆取佳名为之,明显寓有自美自誉之意。这类

  •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二百十三卷。明王肯堂(详见《尚书要旨》)辑。此书简称《医统正脉》,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医学丛书,辑入明代以前医籍四十三种,涉及医经、本草、方书、诊断诸学。其中有许多有影响的医著,如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

  • 颐道堂诗选

    三十卷。清陈文述(1771-1843)撰。陈文述,字退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至全椒知县。陈文述工西昆体,其诗博雅壮丽,极似吴伟业。除此集外,还著有《碧城仙馆诗钞》、《碧城仙馆诗髓》、《颐道堂集》

  • 清源文献

    十二卷。明何炯(生卒年不详)编。何炯,福建晋江人。官靖江县(今江苏扬州)教谕。是集成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皆录其郡人之诗文。凡十二卷。前列爵里一卷。首曰寓贤,凡侨寓于泉者,自唐秦系自元王翰十二人

  • 周易古五子传

    一卷。不著撰者,系汉代作品。辑佚书,清马国翰辑。刘向《别录》所校雠《古五子书》,定为十八篇,分六十四卦著之,辰自甲子至壬子凡五子。《汉书·艺文志》亦作十八篇。《隋书·经籍志》不著录,原书早佚。马氏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