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楚辞灯

楚辞灯

四卷。清林云铭(生卒年不详)撰。林云铭,字西仲,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少嗜学,有时探索精思,数日不食,里人呼为“书痴”。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徽州通判。因不达时宜,仕途失意,后被裁官,归故里,尝寓居杭州,并葬于此。失意之余,常读《楚辞》、《庄子》,借以排遣忧愤。并对二书加以评释。林氏一生著述颇多,有《挹奎楼文集》十二卷,《吴山音》八卷,《庄子因》、《楚辞灯》、《损齐焚余》、《韩文起》、《评选古文析义》等。据该书《自序》所言,第一次注稿没于战火;第二次又毁于火灾;康熙三十五年(1696)“闭门追记,并补未注之篇”,次年成《楚辞灯》。何以称此名?他认为“二千年中,读《骚》者悉困于旧诂迷阵,如长夜坐暗室,茫无所睹”(《自序》),故名《楚辞灯》,以示屈子之诗如灯烛照无遗之意。卷首列《自序》、《凡例》、《史记·屈原列传》、《楚怀襄二王在位事迹考》。《自序》说明撰写经过及作者本意,《凡例》除说明本书体例,还着重突出屈原忠君爱国思想和《楚辞》摇曳跌宕的艺术成就。《事迹考》起怀王元年(前328)止于印襄于三十六年(前264)。以《史记》、《战国策》等典籍记载的楚国人事为正文,下以双行小字夹注附屈原事迹及作品年代。正文四卷:卷一《离骚》,卷二《九歌》,卷三《九章》,卷四《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九歌》剔除《国殇》、《礼魂》,《九章》篇次重订,故仍合《汉书·艺文志》二十五篇之数。此书只注屈原作品。其体例为逐句诠释,旁加圈点,分段疏解每篇标题改在文前,每篇篇末有一段“议论”。不少篇目,后附其子林沅“附识”一段,以“愚按”别之;《九歌》、《九章》前,别有“总论”林氏采用品笺结合,评注相兼的方法加以诠释,重于疏通文义而略于训诂。其目的在于“求其人旨吻合,脉胳分明,使读者洞如观火,还他一部有首有尾,有端有绪之文”(《自序》)。故此书从文学角度,重视对结构、意境、语言等艺术技巧的分析。此书特点:一、注重诗篇结构的疏解。作者深识疏解结构的重要,深感历代诸家对此的疏忽,抛弃王、洪、朱字解句疏的作法,独辟蹊径,从篇章整体角度解释屈原作品。在《凡例》中云:“总要理会全局血脉,再寻出眼目来。今人偶得二三句之佳,便鹘突击节,不顾上下文义难通,止谓哀惨之极,不觉重沓失次,茫如坐云雾中,支离凑合,此从来积习,愿与海内巨眼者共破之。”此真可谓高瞻远瞩之论。《离骚》篇构,难以把握,前人均未理出头绪。林氏要“寻出头绪,分出段落”(《离骚》“议论”)将全诗分为十三段,逐段解说,多从篇构线索落笔。如对“朝吾将济于白水兮”以下四十四句,注云:“以上叙举世无知之后,才有往观四荒之说,及上下求索(上段内容)。皆于世之混浊无异,竟无一知我类我者,则君必不能冀其一悟,俗必不能冀其一改,可知矣。此身所寄,少不得要决之于卜,定之于巫(下两段内容)。虽滔滔汩汩,无数层折弄成这一大段,看来却是下文灵氛、巫咸二段引子”(本段特点与作用),林氏从全诗整体角度,分析各段段旨及与前后段在结构上的必然联系,可谓深得诗人构思之妙。二、注重文义阐发。林氏不但逐段分析段旨,而于篇末“议论”,对全篇诗旨加以阐明。如对《云中君》、《惜诵》诸篇的议论,深识篇旨。三、注重将屈原诗作置于历史背景之中加以疏解,突出屈子忠君爱国思想。在《凡例》、《离骚》“议论”中,不但强调屈子“忧国忧民”“忠君爱国”,并驳斥了班固,朱熹等人对屈子的诬枉之词。此书刊行后,盛行一时,乾、嘉年间不少《楚辞》作品,以《楚辞灯》命名。可见此书影响之深广。本书也有浅陋之病,如称《九歌》之《山鬼》、《国殇》、《礼魂》实为一篇,对《九章》的重新排序,亦无道理;将《离骚》“求女”与郑袖联系起来,更错解诗旨。主要版本有:康熙三十六年(1697)挹奎楼刊本,上海、天津、浙江图书馆,厦门大学、华东师大藏。民国六年(1917)北京石印本,题为《楚辞易读》。

猜你喜欢

  • 尚书古文辨惑

    二十二卷。清张谐之撰。张谐之字敬斋,河南灵宝人,清末学者,生卒年不详。此书与洪良品《古文尚书辨惑》同作于光绪年间,刊印稍晚于洪良品之书。此书攻击最甚者,为阎若璩,认为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所定九十

  • 尔雅草木虫鱼鸟兽名释例

    一卷。近人王国维撰。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作静庵,又号伯隅、观堂,浙江海宁县人。近代著名学者。清末举秀才并留学日本,历任南通、苏州师范学堂教习,并任职学部。辛亥革命后,在诸大学教书,晚

  • 隐拙斋集

    五十卷。清沈廷芳(1702-1772)撰。沈廷芳字畹叔,号椒园,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终年七十一岁。乾隆元年(1736)以监生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累迁河南按察使。廷芳古文学于方

  • 三山拙斋林先生尚书全解

    见《尚书全解》。

  • 系年要录

    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 彩线贯明珠秋檠录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据考系为明代嘉靖(1522-1566)以后成书。主要记述了自伏羲至明武宗历代帝王事迹。叙述简略,但有些用语不太妥当。

  • 舜典补亡

    一卷。清毛奇龄(详见《仲氏易》)撰。《舜典补亡》一书坚信古文《尚书》,不信今本《尧典》与《舜典》之分篇。今传《舜典》前有“曰若稽古帝舜……”28字,本是南朝齐姚方兴所加,其作伪甚明。奇龄遂弃之,截取今

  • 金雀记传奇

    二卷。明无心子撰。无心子姓名、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清高奕《传奇品》、黄文旸《曲海》目、无名氏《传奇汇考》均著录此剧,俱题明无名氏撰。按今传刊本,第三十出完聚,收场诗有“无心子燕市重编”之语。则无心子当为

  • 百花洲集

    二卷。明邓云霄撰。邓云霄,字元度,广东东莞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参政。著有《解弢集》(已著录)等。此集乃云霄官长洲时所作,故以百花洲为名。其诗近体居十之八九。确

  • 类方马经

    六卷。不著撰人。明宪宗时官撰。书前有刑部员外郎姚江舒春序,序中称太监钱公总掌御马监,命本监中官善于马者,依据马经旧本,参以群书,详加考订,辑成此书。卷数不等,明刻《图像马经全书》为十卷。《四库全书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