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本经疏证 本经续疏 本经序疏要

本经疏证 本经续疏 本经序疏要

本经疏证》十二卷,《本经续疏》、《本经序疏要》八卷。清邹澍(1790-1844)撰。邹澍字润安,号闰庵,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博览群书,精诗文,通医理。著有《伤寒通解》、《伤寒金匮方解》、《医经书目》、《医经杂说》等书。此书以《本经》、《别录》为经,以《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为纬,取其中所载药物、配伍理论,注疏《神农本草经》,历时六年而成此书。其中《本经疏证》撰于道光十二至十七年(1832-1837),载药一百七十三种,皆为张仲景所用之方,间或以他书中所载补仲景之书所未备。《本经续疏》中载药一百四十二种,予以疏解。道光二十年(1840)撰成《本经序疏要》,书中以病为纲,归类常用药,以便临证检索。备论诸药先录《本经》、《别录》等书药论作为正文,续引述前人本草介绍的形态等,附列后世药论(以卢子繇、刘若金二人药论居多)以及邹氏自己的解说,以辨析药性及其运用为主,汪氏认为“一人效技,必备数十百药而用始周,一药意旨,必历数十百人而情乃确。”此书引证渊博,所言必有所本,“凡经史子集,释典道藏,泰西域外之书,佐引无遗。”书中并记载了作者访问民间“村夫圃叟”所得的用药经验。论药能将《本经》等书所载药性与古方用药结合起来。对仲景医书用药规律研究入微,一药见于数方,用法之差异,多能仔细推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除药性讨论外,还兼论药物品种,把论病、议方、述药贯穿起来。故近人谢观认为此书“最为精博”,对研究《神农本草经》以及古代方剂有一定参考价值。有道光十二年(1832)刻本、咸丰八年(1858)歙县洪氏刊本、同治十二年(1873)友经堂重刻本、常州长年医局重刊本。

猜你喜欢

  • 凤台县续志

    四卷,首一卷。清张贻琯修,郭维恒等纂。张贻琯字瑶卿,山东海丰县人,出身贡生,光绪六年(1880)任凤台知县。《凤台县续志》光绪八年(1882)刻本,此编基本依照林志体例。增续而成。于旧志诸类无可续者,

  • 二知轩文存

    三十四卷。清方浚颐(1815-1889)撰。方浚颐字子箴,号梦园。定远人。道光年间进士,授翰林编修。历官四川按察使,两淮盐运使,广东布政使。著有《二知轩文存》。此集三十四卷,卷一至卷二有论六十二篇,卷

  • 三苏文范

    十八卷。旧本题明杨慎(1487-1559)编。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翰林修撰,曾充经筵讲官,又召为翰林学士。然此书所收皆近于科举之文,不似杨慎所作。此书有《四库全

  • 说文字原集注

    十六卷。清蒋和(生卒年不详)撰。蒋和字仲和,号醉峰,金坛(今属江苏)人。初以太学生充四库书篆隶校对,赐举人,补国子监学正。著作尚有《说文字原表》、《汉碑隶体举要》、《学书杂论》、《学画杂论》等。《说文

  • 春秋诸家解

    十二卷。清毛士(详见《春秋三子传》)撰。该书取《左传》及汉、唐各家之说,阐释《春秋》。至于《左传》所记之事,《春秋》经中没有提到的,不引以解经;集诸家之说,偶尔也以己意为断,不以义理穿凿,也不弃经从传

  • 中庸阐要

    一卷。清张恩霨(详见《论语论略》)撰。首有自序二首。是书与其所著《大学阐要》相表里,以为孔子著《孝经》一书,子思传衍家学,鬼神章以前,为尽人之学。诚明章以后,为合天之学。其中大孝数章,看似绝不相类,反

  • 丰阳集

    十二卷。明冯皋谟(约1565年前后在世)撰。冯皋谟,字明卿,浙江海盐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至福建布政司参政。是集凡十二卷。诗四卷,文八卷。冯皋谟诗文虽有浮声,但似有不足。据许闻造所撰行状

  • 性理真诠提纲

    四卷。法国人孙璋(?-1767)著。孙璋有《性理真诠》,已著录。此书为《性理真诠》之节录本,刻于乾隆十八年(1753)三月。亦分四卷,较之《性理真诠》颇有删节。因原书成书,措词多有失当之处,罗马不许刊

  • 平阳县志

    ①八卷。明朱东光修,侯一元纂。朱东光字少龙,浦城人,进士,隆庆三年(1569)任平阳县知县。此志为隆庆五年(1571)修,抄本。未分卷册,有目录,目次为图、星野、疆域、山川、建置、沿革、城池、公署、学

  • 原本韩文考异

    十卷。宋朱熹(1130-1200)撰。详见《周易本义》条。《原本韩文考异》其书因《韩集》诸本互有异同,方崧卿所作“举正”,虽参校众本,取其长处,弃其短处。实则惟以馆阁本为主,多所依违牵就。是以复加考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