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或辩
一笔。清许之獬撰。之獬字直庵,号莲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拔贡生,官贵州余庆县学教谕。《春秋或辩》一卷,主要辨证《春秋》所用的历法。作者认为,夏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商以建丑之月为岁首,周以建子之月为岁首,三代各取一月,举行祭告朝贺之礼,作为一岁的始朔,而四时与月份并未曾改变。王者有改制之名,即改正朔、易服色;无变道之实,即春夏秋冬四时与月数仍不改变。关于《春秋》用周正还是用夏正,历来聚讼纷纭。许之獬的论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书收入《艺海珠尘》金集及《丛书集成初编》。
一笔。清许之獬撰。之獬字直庵,号莲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拔贡生,官贵州余庆县学教谕。《春秋或辩》一卷,主要辨证《春秋》所用的历法。作者认为,夏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商以建丑之月为岁首,周以建子之月为岁首,三代各取一月,举行祭告朝贺之礼,作为一岁的始朔,而四时与月份并未曾改变。王者有改制之名,即改正朔、易服色;无变道之实,即春夏秋冬四时与月数仍不改变。关于《春秋》用周正还是用夏正,历来聚讼纷纭。许之獬的论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书收入《艺海珠尘》金集及《丛书集成初编》。
二卷。清吴琠(?-1705)撰。吴琠,字伯吴,号铜川,沁州(今山西沁源)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至大学士。谥号“文端”。著有《思诚堂集》。是集凡二卷。所收诗仅五十三首,其余均为奏疏、杂文及督
六卷。宋洪迈(1123-1202)(详见《史记法语》)撰。《容斋随笔》为洪迈近四十年之读书笔记,而此集即是由后人辑《容斋随笔》中涉及诗歌的内容而独成一编的。主要记载洪氏对诸名家诗歌的评论。洪迈论诗,对
二卷。明陈继儒(详见《邵康节外记》条)撰。此书杂抄古今名物训诂及奇文隽字可供词藻之用者,随笔札记,分上下二卷。上卷又分勿勿非匆匆、胎卵二族、相马、花刑、杨用修、颖慧、青岚帚、玉米田、胭脂虎、簏簌、禹穴
一卷。撰者不详。此篇为清周天爵(1772-1853)传记。天爵字敬修,山东东阿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道光间曾任湖广总督,以罪革职遣戍伊犁,后起用为漕运总督,兼摄河道总督。咸丰初治安徽军务,
清刘沅撰。刘沅字止唐,四川双流(今四川双流)人。是书《大学》一卷,《中庸》一卷,《论语》上下各分二卷,《孟子》七篇,篇分上下卷。卷首皆有自序及凡例,《论语》之首,另有考辨。《大学》不用朱子改本。《中庸
不分卷。不著作者姓名。此传奇写一段隋时奇巧姻缘。情节大略是:武安郡公李浑遭其妻兄宇文述嫉恨,被告谋反,但检查无据。宇文述又诱使李浑之侄李敏妻出首,诬告李浑将奉李敏为帝。隋炀帝即诛李浑,又族其家。李浑之
四十一卷。见《春秋五传平文》。
六卷。清杨寿昌刻苏东坡书。杨寿昌字保初,四川成都人,光绪十八年(1892)知黄冈县。以黄州为苏东坡旧游之地,于是刻其书。杨守敬为之鉴定。先刻成四卷,又续刻二卷,多取自《三希堂》、《观海堂》等帖。按其自
二卷,清郑士范纂修。郑士范,凤翔人,曾任印江县知县。印江为古思印之地。汉为酉阳县。隋为务川县。旧无志乘。道光中,郑士范任县令,为补无志之缺,遂撰成此书。《印江县志》道光十七年(1837)写本,共二卷。
一卷。清顾成天(详见《离骚解》)撰。抄本称《离骚附论》(见《楚辞书目五种》)。《附论》之名,更合实际。因《离骚》已有注解,《九章》以下各篇未有注解,在论述《离骚》后附论其他各篇。所论篇目有《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