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明黄以升(生卒年不详)撰。黄以升字孝义,龙溪(今福建樟州)人。本书杂摘史事中相类者,随笔记录,加以评议。自序云:皋苏释劳,萱草忘忧,故以萱苏为名。
一卷。明朱有燉(1379-1439)撰。朱有燉,号诚斋,又号锦窠老人,全阳翁。生平事迹详见《诚斋录》(辞目)。《诚斋新录》为诗文别集。集中古今体诗、散文杂编,前后无序跋。名曰《新录》,是为晚年之作。其
二卷。明盛万年撰。万年字伯恭,秀水(今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万历癸未(1583)进士。官至江西按察使,迁云南布政使,未到官,卒。此书乃其任广西按察使时作。当时,倭寇入侵境内,万年率兵击退之。事后增
一卷。清胡薇元撰。篇中“君子悉心研虑,推变见事也”条,引《匡衡传》:“诗者原性情而明人伦也,故治诗必通律历阴阳,而旁极乎性命之原,善推祸福以著,斯乃告往知来,圣门言诗之微旨也”;“烨烨震电”条,引京氏
一卷。南宋朱熹(详见《周易本义》)撰。《阴符经考异》,又称《黄帝阴符经注解》。唐代有两种《阴符经》注本(李筌《阴符经集注》和张果《阴符经注》)流传于宋,引起宋儒研究《阴符经》者聚讼纷争,争论焦点就是《
八卷。明彭辂(约1561前后在世)撰。彭辂字子殷,浙江海盐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南京刑部主事,以察典罢归。著有《彭比部集》。是集乃其子彭润宏所编。共八卷。焦宏称:“其于七子盛
二十卷。清末陈澹然(生卒年不详)撰。澹然,安徽桐城人,近代古文家。先是澹然师方柏堂受意于曾国藩,为与太平天国军作战中战死的清军将帅作传,纂成数十卷,惟未刊印。三十余年后,两江总督刘坤一命澹然对此书加以
四卷。清郭植(约1745年前后在世)撰。郭植字千岸,号月坡,古田(今属福建)人,生卒年均不详。郭植乾隆中登进士,工诗。本集分四编:《雪竹草堂集》、《北游集》、《台江草》、《温陵草》。以集中编年考之,迄
十卷。金寇才质(生卒年不详)撰。寇才质,字志道,古襄人。他喜好恬淡之乐,不争功名利禄,曾研究丹经卜筮之术。撰有《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寇才质认为老子之经,章章有旨,且深且远。又以为前人诸家《老子》之
二十卷。不著撰人名字。宋徽宗赵佶(1082——1135)敕撰。《宣和书谱》记录宋徽宗时内府所藏诸帖,与《宣和画谱》作于同时。《宣和书潜》首卷收录晋、唐、梁、周历代诸帝王十二人书,其中尤以唐太宗、唐明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