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史参录
二卷。清叶矫然撰。叶矫然字思庵,福建闽县人。顺治五十一年(1712)进士,官至乐亭县知县。该书仿照李光、杨万里二家《易传》之意,于每卦象爻名以史事证之,以为以人事说《易》才具实用意义。但所举事例不免偏枯。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而不胶滞于一二事。文王、箕子偶尔引以明卦义,无所不可。至于每象每爻必求其事以实之,则未免挂漏牵合。《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二卷。清叶矫然撰。叶矫然字思庵,福建闽县人。顺治五十一年(1712)进士,官至乐亭县知县。该书仿照李光、杨万里二家《易传》之意,于每卦象爻名以史事证之,以为以人事说《易》才具实用意义。但所举事例不免偏枯。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而不胶滞于一二事。文王、箕子偶尔引以明卦义,无所不可。至于每象每爻必求其事以实之,则未免挂漏牵合。《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刘熙载、袁康撰。刘氏生平著述,见《说文双声》。袁康(生卒年不详)为刘氏弟子,字竹一,宝山(今属上海市)人。此所谓叠韵,指古韵相叠。许氏《说文》于字下系声,字声二者有双声,有叠韵
十卷。汉王符(约公元108-174)撰。王符字节信,自称潜夫,东汉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人。少好学,有志操,与世不合。仕人更相引荐,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仍隐居著书三十余篇
四十四卷。明朱瞻基(1398-1435)撰。朱瞻基为仁宗长子,在位十年。死后谥孝章皇帝,庙号宣宗。宣宗于1426年即位,建元宣德。宣宗天资聪慧,善诗文,长歌短行,下笔即就。著有《大明宣宗皇帝御制集》。
三十卷。宋唐慎微(约1056-1093)撰。唐慎微,字审元,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县)人,后迁居成都。唐慎微出身世医之家,勤奋好学,精研本草,不愿为官,酷爱经方,为人治病,有求必应,不取酬金,唯重名方秘
二十三卷。清徐嘉(约光绪年间前后在世)撰。徐嘉,字宾华,山阳(江苏淮安)人。生平不详。是书分文存二卷、文存续选二卷、诗存十六卷、杂诗三卷。是集内容:文存,卷一序十五篇,书后二篇,书十一篇;卷二辩五篇,
一卷。宋胡舜申(详见《乙巳泗州录》)撰。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平江,宣抚周望出走。时胡舜申之兄舜陟举家避难。本书即记此事。书中颇有对韩世忠不满之词。近人陈懋恒为本书作《校勘记》一卷。有《京
四卷。清张之洞(1837-1909)撰。张之洞字孝达,一字香涛,河北南皮人。同治进士,历任两广、湖广、两江总督。锐意新政,是清末洋务派首领。光绪间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卒溢文襄。张之洞以词章之
即《建资以来系年要录》。
十二卷。此书题长沙唐陶山夫子鉴定,及门诸子编次。首有唐仲冕序。按陶山即唐仲冕号。序称“江南通州,号人文薮,如杨子述臣,王子凤沼,徐子沂舫手辑书成,邮质于予”等等,可见“及门诸子”即杨、王、徐三人,为唐
十四卷。附《补遗》一卷。元揭傒斯(1274-1344)撰。揭傒斯,字曼硕。富州(今属江西)人。初以荐授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与修《经世大典》。累官翰林侍讲学士,总修辽、金、宋三史。卒于官。谥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