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昌言

昌言

汉仲长统(179-220)撰。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西南)人。长统敢直言,不拘小节,时人称为“狂生”。州郡召用,皆称疾不就,后任尚书郎参曹操军事。《昌言》又名《仲长子昌言》,“昌”即“当”义,“昌言”即“当言”之义。据《后汉书·仲长统传》载,此书“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十二卷,《录》一卷,列于儒家类;《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十卷,列于儒家类;《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二卷,仍列于儒家类。此书大部分内容已逐渐佚失,本书之内容仅具原来十分之二三。该书《论天道》篇对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及天人感应等观念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明确提出了“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观点,认为所谓天道无非是星辰运行,四时代序,“所贵乎用天之道者,则指星辰以授民事,顺四时而兴功业”,而吉凶妖祥,则实不足取。该书《理乱篇》提出了“存亡以之迭代,治乱从此周复,天道常然之大数”的观点,他把封建王朝的兴亡过程分为“伪假天威”、天下已定,“贵有常家,尊在一人”、昏君信任奸邪,终致亡国的三个阶段。他提出了关于封建国家兴亡治乱的深刻见解,同时又带有循环论之局限性。在政治方面,仲长统提出了变法的观点,主张实行“中和之政”,以德教为本,以刑罚为辅。在人生方面,仲长统既对现实不满,又苦于寻不到出路,故表现出对庄子思想的向往,幻想“乐志”,以求超脱,提出所谓“逍遥一世之上,永保性命之期”及“六合之内,恣心所欲”的人生主张,对魏晋清谈有一定影响。《昌言》中之《理乱》、《损益》、《法诫》三篇残文,存于《后汉书·仲长统传》中;唐魏徵《群书治要》节引《昌言》九段,分属于《道教》、《寿考》、《君臣》诸篇;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亦有几处引文。明清时期始有辑本。明叶绍泰辑一卷本,收入《增订汉魏六朝别解》中;清马国翰拾补散佚,辑为二卷,刊入《玉函山房辑佚书》中;严可均辑本二卷,收《全后汉文》中;《丛书集成初编》所录为明胡维新所辑之一卷本,书名为《仲长统论》。另外,还有清嘉庆中所刻《四录堂类集》本。

猜你喜欢

  • 德安府志

    ①十二卷,明马仑纂修。马仑,字汝载,四川西充人,官德安府知府。府志可考者,宋庆元四年(1198),傅严纂《郧城志》十二卷。明知府范理修正统志,知府王玺修成化志,先后皆佚。马仑来守德安,适草奔初平,百事

  • 迟悔斋经说

    一卷。清曹肃孙(1795-?)撰。肃孙字伯绳,河南洛阳(今洛阳市)人。幼承家学,工文章,而穷于遇,应乡试十几次均名落孙山,晚年司铎于乡里。除此书外,还著有《迟悔斋文钞》、《迟悔斋杂著》等。本书为肃孙说

  • 文章指南

    五卷。旧本题为明归有光(1506-1571)编。归有光字照甫,又字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长兴令,官至南京太仆寺卿。晚年以穷乡老儒与“后七子”相

  • 端溪砚谱

    一卷。作者不详。书前无序,书后却有淳熙十年(1183)东平(今山东东平县)荣芑跋。荣氏称,是书为缙云叶樾交叔所传,异于众人之说,不知作者是谁,但书中称徽祖(宋徽宗)为太上皇,一定是绍兴(宋高宗年号)初

  • 杜天师了证歌

    一卷。旧题唐杜光庭(生卒年不详)撰。杜光庭字圣宾,晚年自号东瀛子,括仓(今属浙江)人。应百篇举不第,便入天台山为道士。僖宗帝幸蜀,召见杜氏,赐与紫衣,令其充麟德殿文章应制。王建据蜀时,赐杜氏为广成先生

  • 玉泉山寺志

    三卷。清栗引之撰。栗引之,字长伯,湖北当阳人。此志共三卷,上卷:山水、营建、公据、事纪、古迹、释宗、护法;中卷:词翰;下卷:诗。是志考玉泉山东离当阳县治三十里,西距宜昌府一百二十里,介于青溪紫盖之间。

  • 伪豫传

    一卷。宋杨尧弼撰。记载宋刘豫降金,被金人立为傀儡皇帝始末。书中载有诸如戒令、农桑、诏牒、官册、修十一税法、诏谕士民榜等政治、法令方面内容。杨尧弼曾为刘豫部下,豫败后复归宋,故其所记事多为亲见,较为真实

  • 北郭集

    ① 六卷。《补遗》一卷。元许恕(?-1314)撰。恕字如心。江阴(今属江苏)人。元至正中,授澄江荐院山长。不久天下已乱,恕乃辞官遁迹海上。与山僧野人为侣。此集为其子礼部主事节所辑。六卷,《补遗》一卷,

  • 伤寒治例

    一卷。明刘纯(详见《杂病治例》)撰。此书撰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刘氏依《内经》、《伤寒论》之理,补入后世方药治法撰写而成。书中体例与杂病治例相同,不标六经,不分表里,但以现证从发热起至循衣摸床止

  • 六安州志

    ①三卷。明喻南岳修,邵德久等纂。喻南岳,新建人,继知州邵德久后来任六安州知州。邵德久,浙江馀姚人,嘉靖二十九年来任六安州知州。邵德久来守是州,病六安旧无专志,因创议纂辑,于是开馆置局,推儒学学正王亮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