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

七十四卷,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旧五代史》,方称《新五代史》。全书有本纪十二卷,前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共七十四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江西庐陵(今吉安)人。他在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任谏官时,参加了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活动,后被贬为地方官,一直到至和元年(1054),才被调回,任翰林学士,主编《新唐书》。《新五代史》编撰的时间没有明确的记载,从他写给尹师鲁、梅圣俞等人的信来看,在景祐三年(1036)前已着手编写,到皇祐五年(1053)基本上完稿,先后经过十八年左右的时间。在编撰体例方面,《新五代史》也改变了《旧五代史》的编排方法。《旧五代史》分《梁书》、《唐书》等书,一朝一史,各成体系;《新五代史》则打破了朝代的界限,把五朝的本纪、前传综合在一起,依时间的先后进行编排。《旧五代史》不分类编排列传;《新五代史》则把列传分为各朝《家人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杂臣传》等等,十国称为《世家》,并有《十国世家年表》。本书文辞力求“高简”,对史实多所忽略,书出以后为不少学者指责。元纂宋、辽、金三史,明纂元史,清纂明史,皆不从此书之例。另外,欧阳修在书中竭力宣扬儒家思想,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北宋之后,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明令“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不过,由于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后于《旧五代史》,看到了《旧五代史》编撰者所没有看到的一些材料;他往往采用小说、笔记之类的记载,补充了《旧五代史》中所没有的一些史实,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二史亦可以互相补充。注释原有徐无党注,但颇为浅陋。有吴镇《五代史记纂误》,清彭元瑞、刘凤浩合撰《五代史记注》等。中华书局校点本,以百衲本(影印南宋庆元本)为底本,对校了贵池本(清贵池刘氏影印南宋本)、殿本、南昌本(清南昌彭元瑞注释),参校了明汪文盛本、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鄂本(清崇文书局本)、徐注本(清徐炯注补《五代史记》抄本)、刘校本(清味经书院刻本,附有刘氏等《五代史记校勘札记》)以及傅增湘校勘成都书局本本纪部分。

猜你喜欢

  • 桂林点易丹

    十六卷。明顾懋樊撰。懋樊字霖调,仁和(今浙江余杭)人。他自题桂林,是举他所居之地而言。崇祯中副榜贡生。科分不详。此书前面有其父《七宝山解易影》多则,还有《诸儒姓氏考》一卷,罗列从周代到明朝的几百《易》

  • 孝经集注述疏

    一卷。答问 一卷。简朝亮(1851-1933)撰。简朝亮字季纪,号竹居,广东顺德人,经学家。著述有《朱先生讲学论》、《尚书集注述疏》、《论语集注补正述疏》等十余种。此书首有自序,言《孝经答问》系授徒开

  • 松雨轩集

    八卷。《补遗》一卷。明平显(约1367年前后在世)撰。平显,字仲微。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卒年不详。洪武初,以荐授藤县知县,后谪戍云南。晚被延主讲席。显博学多闻,为云南诗坛“四子”之一,其诗怪变豪放

  • 易传阐庸

    一百卷。明姜震阳撰。震阳字复亨,自称东楚,系淮河泗水之间人。其书以朱子《本义》为主,附缀诸说于下,而经文次第仍用王弼之本,大概是因为只见到坊刻《本义》而并未见到朱子原书的缘故。其说大体循文衍义,繁复冗

  • 杜律意笺

    二卷 明颜廷榘撰。颜廷榘,字范卿,福建永春人。生卒年不详。官九江府通判,终岷府左长史。是编取杜甫七言律诗一百五十一首,先用疏释,次加证引,名曰意笺。取以意逆志之义。其讥伪虞注之草草,持论良是。然核其所

  • 春秋公羊传注疏

    二十八卷。徐彦(生卒不详)撰。此书最早著录于宋《崇文总目》。《崇文总目》称“不著撰人名氏,或云徐彦”。北宋董逌《广川藏书志》也说:“世传徐彦,不知时代,意在贞元、长庆之后。”《四库全书总目》以此书“邲

  • 直木斋全集

    十三卷。清任绳隗(生卒年不详)撰。任绳隗,字青际,号植斋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约明末清初在世。少有才名,年壮气盛,意气超越,读书积学有年,颇称通博,对序言、碑记、奏议、书札一切词章、乐府、长吟、短歌皆

  • 朱子学归

    二十三卷。清代郑端编。郑端见《政学录》条。此书专门摘录朱熹著述中的绪论部分并分类编辑而成,全书共分二十三门类,每门类为一卷。作者平生倡导程朱学说,故辑录此书以明其学。有《畿辅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

  • 眉公十集

    四卷。明陈继儒(详见《邵康节外纪》条)撰。此书名虽十集,实际上收有十一种书,即《读书镜》五卷、《狂夫之言》三卷、《续狂夫之言》、《安得长者言》一卷、《笔记》二卷、《书蕉》二卷、《香案牍》、《读书十六观

  • 蜀石经春秋穀梁传残石

    一册(吉石盦丛书本)。罗振玉印。册前影印蜀石经《穀梁传》十八行,后附罗氏宣统丁巳闰月跋。册中存字,自襄公十八年传“晋侯宋公魏侯郑伯”句起,至十九年传“晋士匄帅师侵齐至谷”句的“谷”字止,中缺“曹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