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摩诃止观

摩诃止观

十卷。隋代释智撰。智生平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摩诃止观》是智于开皇十四年(594)在荆州玉泉寺所说,弟子灌顶记为十卷。是天台宗详述圆顿止观法门的主要著述,为天台宗三大部之一。原名为《圆顿止观》,后改为《摩诃止观》,前后有三本,现行本是第二本(通称广本)的再治本。全书分为序分与正说分两部分。序分是记录者灌顶略叙本书缘起根由,正说分是记智讲说圆顿止观法门的内容。先叙明示本书的说主,说时、说处及其全书概况,次叙关于圆顿止观法门的师资传承,内分有金口、今师两种。金口相承指从佛世尊经迦叶、阿难、商那和修至马鸣、龙树、提婆等脉脉相传,到第二十四世师子遇害而法统绝。今师相承指北齐时代的慧文禅师,依龙树《大智度论》及《中论》的偈文,悟入空、假、中三谛圆融之理,由此构成一心三观的禅法。后传承于慧思,智。《摩诃止观》行解双远,最为精要,是智观行体系的较集中体现。正说分共分有十章,即: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修、果报、起教、旨谛。这十章简称十广。十广的第一大意章,把以下九章概括作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五段。略举全书大体,简称为五略。合称为五略十广。于正修中先立十乘观法,即:观不思议镜,真正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偏,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次位,能安忍,无法受。次明十种观境,即:阴入界境,烦恼境,病患境,业相境,魔事境,禅定境,诸见境,慢境,二乘境,菩提境。此书理论宏伟,内函深刻,影响既深且远。教界学人多有赞誉,“解行具陈,义观兼举,可为行人之心境,巨海之明灯”。后人注疏此书的也很多。现有天津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蓉槎蠡说

    十二卷。清程哲(生卒年不详)撰。程哲字圣跋,歙(今安徽歙县)人。《蓉槎蠡说》是一部杂说之作,此书都是记载杂掇琐闻,其详细内容无从考证,大多都是才士的聪明之语,书前有王士祯作序,称其为博辨之才,具有论断

  • 晁采馆清课

    二卷。明费元禄(生卒年不详)撰。费元禄字学卿,一字无学,铅山(今山西省铝山县东南)人。元禄有文采,工诗文,作诗落笔数千言。尤爱慕贤士,寄兴山林。疏于人事应酬,对于衣履容仅不甚修饰,惟喜读书静坐。铅山之

  • 味经斋遗书十五种

    四十一卷。清庄存与(1719-1788)撰。庄存与字方耕,号养恬,武进(今属江苏)人。乾隆十五年(1745年)成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四迁内阁学士,官至礼部左侍郎。为官清廉。乾隆二十一年(17

  • 楚辞会真

    一卷。清卿彬(生卒年事迹不详)撰。卿彬,字雅林,灌阳(今广西灌阳)人。《楚辞书目五种》列于楚辞图谱类,当为有关《楚辞》的图画。

  • 留梦阁诗钞

    一卷。清康瑞兰撰。康瑞兰,生卒年不详,字畹滋,山西兴县人。总督康基田之女,孙某之妻。婚后早逝。清代诗人。此书有嘉庆二年(1797)精刊本,《山西通志》将康瑞兰作康蕙兰。

  • 时物典汇

    二卷。旧本题明李日华(见《姓氏谱纂》)撰。其书仅一百三十九页。卷首题鲁重民补订,钱蔚起校正。其书杂采类书故实,编辑而成。舛误百出,似他人托名而为。有《四六全书》本。

  • 寒山蔓草

    十卷。明赵宦光编。赵宦光,字凡夫,江苏吴县人。生卒不详。著有《说文长笺》。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宦光饶于财,卜筑城西寒山之麓。淘汰泥沙,俾山骨毕露,高下泉流。凡游于吴者无不造庐谈宴,广为乐方。”赵宦

  • 周礼徐氏音

    一卷。晋徐邈(?-397)撰,清马国翰辑佚。徐氏有《周易音》,已著录。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有“徐仙民多古音”一条,只论及《诗》,不及《周礼》。徐氏在《周礼音》中亦保存了大量古音,如“五曰赋贡”注,“

  • 丛碧山房集

    五十七卷。附《诗义固说》二卷。清庞垲(约公元1675年前后在世)撰。庞垲字霁公,号雪崖。河北任邱人。生卒年均不详。康熙十四年(1675)举人,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儒科”,授翰林院检讨,分

  • 征访明季遗书目

    一卷。清刘世瑗辑。刘世瑗,生平不详。此目选取明末杂史、杂记二百九十五部,集中反映了南明史的资料。每书著录书名及所知别名、撰者姓名,但存书目而无其书。有清宣统二年(1910)北京刘宅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