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思陵翰墨志

思陵翰墨志

一卷。又名《翰墨志》、《高宗翰墨志》。宋高宗撰。宋高宗赵构(1107-1187),字德基,始封康王,徽、钦二帝被金人掳掠之后,即位于建康(今南京),先以李纲为相、宗泽为将,力谋恢复,但高宗一向怯懦,为奸佞之臣黄潜善、汪伯彦所惑,而南迁扬州避敌,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以秦桧为相,杀害抗金名将岳飞,与金讲和,对金称臣,成偏安之局,史称南宋。高宗在位三十六年,无子,传位于孝宗,淳熙十四年崩,庙号高宗。高宗当卧薪尝胆之时,未能修炼戎韬作为自强之计,却耽心于笔札,效太平治世之风,可谓舍本而求未。然而以书法论,却颇得其精深。陆游在《渭南集》中极称其“妙悟八法,留神古雅,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且清暇之时,展玩摹拓不稍懈怠。王应麟《玉海》亦称其初喜黄庭坚体格,后又采米芾,不久皆置不用,专意于羲、献父子,手追心摹,并认为学书应当以钟、王为法,然后出入变化,自成一家。在《翰墨志》中,赵构自称五十年间未尝离开笔墨,可见其于书画钻研颇深。是书开篇即称“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正是在这种精深研究、揣摩的基础上,赵构才得以俯瞰中国古代书法的全貌,品而评之,惟宗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谓宋代“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太宗时搜罗法书,备尽求访,仅李建中以字形瘦健“姑得时誉”,却恨无秀异;熙丰以后,蔡襄、李时雍“方入格律”;继有苏、黄、米、薛,“笔势澜翻,各有定向”。于同时仅举钱塘之吴说、信州之徐竞,尚皆不满之词。是书以较大篇幅论述学书宜正书、草书“不可不兼有”之说,中间插以书人之风格特色,亦不乏书家趣事,如米芾之“洁疾”与“择婿”,趣味横生,可见其推重米芾之行草,发自喜爱之心。且论效米芾法者“不过得外貌,高视阔步,气韵轩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风骨,自然超逸”,可谓入微之论、不刊之言。其后叙及先皇帝宋徽宗时,言其“尤喜书致,立学养士,惟得杜唐稽一人”,可是,对此人后代书家未举其名,不知何故。其中《论砚》一则,一直为后世鉴赏家奉为指南。《翰墨志》评论书家之得失优劣,有的放矢,精深细致,不失为我国书评史之重要书法杂著。有《百川学海》本、《詹氏书苑补益》本、《说郛》本、《书苑》本、《四库全书》本等。

猜你喜欢

  • 字书三辨

    三卷。清赵敬襄(生卒年不详)撰。敬襄字司马,一字随轩,著有《四书图表就正》、《困学纪闻参注》等。是书录日常通用之字,以便童蒙讽诵研习。依《康熙字典》及《四库全书辨正通行文字》,分类抄录,薙为三卷:卷一

  • 咫学读经记略

    一卷。清末杨澄鉴撰。澄鉴字伯衡,安徽省桐城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多能自立新说,阐述经意于文字训诂之夕下。如推阐张惠言《易》合《周礼》之义,根据《易》家来征《周礼》。谓《礼记·月令》本于《吕氏春

  • 素灵微蕴

    四卷。清黄元御(生平事迹详见《周易悬象》)撰。此书为黄氏研究《内经》心得。所以称为“素灵微蕴”,是因黄氏以《素问》、《灵枢》等经典著作为本,阐发其中精微奥妙之义蕴。书成于乾隆十九年(1754)。书中载

  • 平远州续志

    八卷,首一卷,清黄绍先修,申云根等纂。黄绍先,曾任平远州知州。申云根,邑绅。州志创修于邱公叶。后有鹿、俞、王、李诸家,先后修辑。道光二十七年(1847)徐丰玉、谌厚光等又修成志乘二十卷。又四十年,州牧

  • 春秋国华

    十七卷。明严讷(1511-1584)撰。严讷字敏卿,号养斋,常熟(今江苏常熟)人。嘉靖辛丑(1541)进士,改庶吉士。代礼、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卒赠少保,谥文靖。该书以鲁国十二公的顺序编年,将《

  • 篆书忠经

    二卷。清刘源书。刘源字伴阮,工画。此经共十八章,每章一种书体。第一章古文,第二章小鼎,第三章钟鼎,第四章方鼎,第五章悬针,第六章摹印,第七章坟书,第八章笏文,第九章柳叶,第十章玉筋,第十一章偃波,第十

  • 漳浦县志

    十九卷,续志一卷,清陈汝咸修、林登虎等纂。陈汝咸,康熙年间进士,康熙三十五年(1696)以翰林院庶吉士改任漳浦县知县。林登虎,邑人,曾任山西临汾县知县。按漳浦县有志,始于明嘉靖九年。万历七年和万历三十

  • 点苍山人诗钞

    八卷。《赎台记恩》一卷。清沙琛(1759-1822)撰。沙琛,字献如,号雪湖,太和(今云南大理)人。才思敏捷,刻苦读书,工诗,偶有所得,挥笔即成。晚年失意,遍览名胜,交游贤豪。著有《点苍山人诗钞》。此

  • 诸儒学案

    八卷。明刘元卿(1544-1609)撰。刘元卿字调父,初号旋字,改号泸潇,安福(今属江西)人。隆庆举人。会试对策,极陈时弊,主考官不敢录取。归师同邑刘阳,遂绝意科名。后召为国子博士,擢礼部主事。未几,

  • 闲者轩帖考

    一卷。清孙承泽撰。孙承泽详见《尚书集解》条。本书所收录,自兰亭而下至文征明之亭云馆帖,共38种。附录之帖,一一考其源流,品其次第。书成于顺治四年(1647)。传本入“四库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