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卷。清徐宗道编。徐宗道,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石经,谓石刻之经书。将儒家经典刊刻于石,始于东汉末年,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因经书辗转传抄多有错漏,便奏请皇上校定《春秋》、《公羊传》、《论语
十卷。清姬之簋修,李瑾纂。姬之簋,雒山人,清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至文林郎,康熙八年来任霍邱县知县。霍邱县志,创始于明景泰间,至弘治而再修,至万历二十四年,县令杨其善三修之,迄于康熙初年,县志
一卷。元尤玘撰。尤玘字君玉,号知非子,无锡(今属江苏)人。宋著名诗人尤袤之后,官至户部尚书。生卒年不详。本书记载尤氏先世事,其中所记尤袤事迹颇多,可补正史之缺误。有清抄本(现藏北京图书馆)、《知不足斋
八卷。清黄遵宪(1848-1905)撰。黄遵宪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以举人捐道员衔,曾任驻日本参赞,后调任驻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1896年和梁启超、汪康年创办《时务报》,推行新政,提倡
十二卷。首末各一卷,清黄德星纂修,李宏湑续修。黄德星,字聚东,广东陆丰人。雍正二年(1724)举人,乾隆二十(1755)年至二十二(1757)年任全州知州。李宏湑,江苏甘泉(今江苏江都)人,贡生。乾隆
一卷。是为前清国史馆官书,摘录群书中习见易误之字汇为一册,分为江、山、千、古四部。首画为点者归江部,共收甯、底、祇、祗等一百八十二字。首画为直者归山部,共收虐、、荒、号等一百一十七字。首画为撇者归千部
无卷数。清黄叔琳(1672-1756)编。黄叔琳字宏献,号昆圃,顺天宛平(今北京大兴县)人。康熙进士,在京任职多年,累官詹事府詹事。1709年出任山东学政,极力改进地方教育,修复济南“白雪书院”及青州
十八卷。明陈建(详见《皇明从信录》)撰。该书前几卷题名《皇明广汇记》,后几卷曰《十六朝广汇记》。汇辑洪武至天启朝时事,且于辽事记述尤详,所记诸事,间注出处。有明崇祯年间友石居刊本。
二十八卷。明徐养元、赵渔同撰。养元字长善,渔字问源,都是唐山(今河北唐山)人,崇祯十六年(1643)同榜进士。此书汇集朱子《四书或问》及《四书存疑》、《四书大全》诸书以及诸家之说而成,讲解四书,无独到
一卷 野志 一卷。明徐三重(详见《牖景录》条)撰。此书均为贻训子孙之语。家则为其所立规条,每条之后间引古人嘉言善行以证明之。其言酌乎古今之间,如丧礼不得用僧道,而得用纸钱、纸锭之类等。《野志》分十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