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孝经钩命决

孝经钩命决

① 一卷。题云缺名。是书凡十条,其中“中国多孝则风雨时”一条,“孝旨如醴泉”一条,“作礼制乐,孝以事天,则景星见也”一条,“流深者其水不测,孝至者其敬无穷”一条,“正朝夕者视北辰,正性情者视孝子”一条,“不时谓之败岁,不孝谓之戮民”一条,《群书征引》未载。“三皇步,五帝骤;三皇驰,五霸骛。或称帝王,接上称天子,明以爵事天;接下称帝王,明以号令臣下”一条,其“或称帝王”以下《群书征引》也未载。“父之所生,其子长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其子皆奉承而续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一条与董仲舒《春秋繁露》第三十八篇文字完全相同。不知是仲舒引纬文,还是纬文误入。“春政不失,五谷蘖;夏政不失,甘雨时;季夏政不失,地无荒;秋政不失,人民昌;冬政不失,少疾丧;五政不失,百谷稚熟,日月光明”一条并见《尚书考灵曜》,当为误入。该书版本为《说郛》本。② 一卷。明孙珏(详见《孝经援神契》)编辑。孙珏认为,纬书言命者,数《元包》最好;以钩言者数《春秋》之文燿钩与《河图》之稽燿钩。是书所辑不注明出处,多混杂伪脱。如“孔子海口”八字,孙珏已收入《孝经援神契》,又重收于此。“水性则信”九字见于《王制疏》,只作孝经纬,孙珏也收于此。《王制疏》所引作“土性则智,水性则信”,孙珏妄为互易,实在有失古训。“东夷之乐”条,见于《周礼·春官》鞮氏疏,作“持矛持弓持钺持盾”,孙珏则作“持矛持羽持戟持干”,不知何据。是书语驳而不切,与其所辑《孝经援神契》无异。该书版本为《古微书》本。③ 一卷。清黄奭(详见《孝经》)编辑。是书本于赵在翰所辑,而以《古微书》以及清河郡本校之。与《古微书》同引者,共三十三条,其中文字有异者十条。与清河郡本同引者,共十五条,其中文字有异者八条。“或称帝王”二十五字,清河郡本接于“三皇步,五帝骤;三王驰,五霸骛”之下,连为一条,并于此条下宋均注增“多步者行犹缓,骤则行之速。驰者则如奔,骛者则如飞。行缓则久,行速犹常,如奔则疾,如飞则一止而已。故霸不如王,王不如帝,帝不如皇矣”,凡五十三字。“情生于阴”条下,清河郡本增宋均注“阳气主于流进,故仁;阴气主于积聚,故贪也”二十字。赵本引《续汉书》注“天失仁”,“天”下注疑有缺字,而清河郡本直接作“天子”,较赵本为善。黄奭仍沿袭。另补二十九条,附于其后,仍用赵在翰考证而删其名。该书版本为《汉学堂丛书》本。④ 一卷。清赵在翰(详见《孝经纬》)编辑。所辑凡七十八条。其中第一条“圣人不空生,必有所制,以显天心。其为木铎,则天下法”中,“圣人”二句,《诗闷宫正义》引入援神契。第十四条“仲尼海口,言若含海泽也”,《艺文类聚》人事部引“孔子海口含海”入援神契。在翰于条下,均注明出处。其他书互引有同异者,也详加说明。“郊祀后稷”条,援杨应阶说,认为《礼》“王后蚕于北郊”,无“北郊祭地”之文。此云“祭地北郊就阴位”,证以《汉志》引《逸礼》云“祭地于泰,折在北郊就阴位也”,可据以补《礼》文之缺。是书引《古微书》数处,只有“钩象星也”四字,《古微书》讹作正文,在翰订为注。该书版本为嘉庆刊《七纬》本。⑤ 一卷。清马国翰(详见《孝经雌雄图》)编辑。题魏宋均注。是书以《古微书》为底本,开卷引“贲居子云”,作解题,可谓望文生义,不足为据。所采诸条,均注明出处,间或对《古微书》所遗有所补充。对《古微书》漏引、误收,国翰据《后汉书》天文志注、《周礼》贾疏、《北堂书钞》以及《广弘明集》或补引,或移正,或订正。又补入《北堂书抄》一条,《御览》三条,《周礼·春官》郑注一条,《周礼》贾疏一条,《礼记正义》三条,《文选》注十一条,《路史》注一条,《仪礼疏》一条,《后汉书》注六条,《诗正义》一条,《占经》四条,《礼记》郑注一条。另据《唐书·儒学传》“后稷为天地主,文王为五帝宗”二句,校《礼记正义》无二“之”字,为他辑本所未及。该书版本为玉函山房刊本。⑥ 一卷。清乔松年编辑。所辑凡七十二条,条下各注出处,兼及他书互引之异同,间或有考证。《周礼·大司乐》郑注,引“祭天子南郊就阳位”只云孝经说,而《周礼·地官牧人》疏,引“祭地于北郊就阴位”,两文成对,因收入此卷,又引《说郛》“作礼制乐,孝以事天,则景星见”条,谓“作礼制乐”当为“制礼作乐”。又《春秋左传》杜佑疏,引“《春秋》二尺四寸书之,《学经》一尺二寸书之”,而《通典·封禅门》引“六经册长尺四寸,《孝经》册长足二寸”,疑杜佑所说系括此意为之,另外别无出处。是书引《说郛》“三皇步,五帝趋;三王驰,五霸鹜”一条,其中“趋”字《御览》及旧本《说郛》均作“骤”字。是书亦引《渊鉴类函》一条。该书版本为纬捃本。

猜你喜欢

  • 仪礼今古文异同疏证

    五卷。清徐养原(详见《周礼故书考》)撰。是书列举郑注所载异文,为之疏证,凡是文有详略、义订两通之处,不再赘说。是书胜过宋世荦《疏证》,却逊色于胡承珙之《疏义》。例如,说古文多假借,又多从省,然而,纁裳

  • 妙香斋诗文集

    二卷。清杨长年(1811-1894)撰。杨长年,字朴庵,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同治九年(1870)考中举人,时年已六十,部选武进县都谕,未赴任。同治十年(1871)参加会试,不第。返省主持上海敬业书院

  • 颜鲁公集

    十五卷。《补遗》一卷。《年谱》一卷。《附录》一卷。唐颜真卿(709-785)撰。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二十二年(724)举进士,开元二十四年(726),登拔萃科。任醴泉县尉,累

  • 河洛图说

    四卷。清李锡书撰。锡书字见庵,山西静乐县人,乾隆进士,官至蓬州知州。著述凡十余种,总名为《锦官录》。《河洛图说》为其中之一。此书凡四卷,卷一论河洛,推本朱子之说,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又从曲沃崔致远说

  • 彭县志

    ①四十二卷,清王钟钫纂修。王钟钫,湖南嘉善人,太学生,曾任彭县知县。彭县旧无志。王钟钫任县令后,适逢重修通志,檄调各县志,王氏则纂辑兹编以进。《彭县志》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共四十二卷,为:卷一

  • 通志堂经解目录

    一卷。清翁方纲校。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内阁学士,毕生致力经学研究,尤擅金石考证。此系对清初纳兰性德(1645-16

  • 说文解字索隐

    一卷,补例一卷。清张度(生卒年不详)撰。张度字叔宪,又字吉人,号辟非,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张氏以不知六书不得谓之识字,不知《说文》之例不能明《说文》之谊,作《六书索隐》以求识字,作《说文补例》以求读

  • 说文正字

    二卷。清王石华、孙凤卿同撰。王、孙二氏之生平未详。是书依《说文》字部,写为正字,并附古文篆籀,或字之变体。去掉徐铉所增之字,分为上下两卷。其于文字源流,叙述简明,可使学者循览易了。不失为小学之津要。

  • 明诗归

    十卷。《补遗》一卷。旧本题明钟惺、谭元春编。其邑人王汝南校刊。钟惺、谭元春生卒籍里可参见《诗归》条。王汝南,生平籍里待考。是集汝南除校刊外,亦有所补缀。例凡评语称钟曰、谭曰者,其原本;称汝南者,为汝南

  • 二槐草存

    清王翃(1603-1653)撰。王翃字翀父,号介人。嘉兴(今属浙江)人。少年失学,《论语》、《孟子》不曾读完,仅识字而已。偶览《琵琶记》,欣然会意,自学填词,竟能合调,此后学不稍懈,既工词曲,又攻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