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太平经国之书

太平经国之书

十一卷。宋郑伯谦撰。郑伯谦生卒年不详,字节卿,永嘉(今浙江宁波)人,初官修职郎,后为衢州府学教授。宋王与之撰《周礼订义》,首列宋代研究《周礼》者,共四十五家,并类编姓氏世次,郑伯谦为第三十一,居黄度、项安世之间,据此估计为宁宗、理宗时人。《太平经国之书》书名取自汉刘歆“周公致太平之迹”一语,与叶时《礼经会元》一书以概括《周礼》而立论相出入,借《周礼》以抒论。此书首列四图,即:“成周官制”、“秦汉官制”、“汉官制”、“汉南北军”。所绘图仅限三朝职掌宿卫,其大意想以宫中、府中、文事、武事,一统于太宰,以明古制。《太平经国之书》列目三十,共三十二篇,皆以周官制度类聚贯通,并设问答,推明建官之所以然,书中还多参证后代史事,阐明古法之好。基本上各篇能贯通经义,颇有创新。其论“天官玉府诸职”一条,宋车若水所撰《脚气集》颇为称道。但其间的命意,亦有不易理解处,如“宰相”一篇,作者主张应文武共权,反对文统武或武统文,然其引南宋初年史证,则是武将韩侂胄等权倾一朝,正是以武统文,此与郑伯谦自己的主张相反。主张人主不可崇俭约,则立论乖僻。清永瑢认为郑伯谦《太国经国之书》不如宋叶时《礼经会元》,然二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太平经国之书》体例严谨,条理分明,是研究官制较完备之书,对后人研究有较高参考价值。版本有:藤花榭刻本;乌丝栏精钞本,藏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明嘉庆中西山布政司刊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学津讨原本;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乾隆年间写文渊阁《四库全书荟要》本;汪氏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东皋子集

    三卷。唐王绩(585-644)撰。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诗人。隋名儒王通之弟。其性好学,有奇思。隋时授秘书省正字,出任六合县丞,入唐曾官太乐丞。长期赋闲在乡,纵酒自适。史

  • 唐诗选

    七卷。明李攀龙(1514-1570)编。李攀龙字于麟,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主事,累官至河南按察使。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与王世贞等并称复古派“后七子

  • 自靖录考略

    八卷,外编一卷。明高承埏撰。承埏字寓公,一字泽外,嘉兴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至工部虞衡司主事。该书备载崇祯十七年(1644)至顺治五年(1648)间殉难臣民,各为之传,并详其籍贯官爵,年月

  • 四书简题

    四卷。清李元春撰。是书首有自序,言“凡书悉有题,而题四书,简为最先。所题皆阅旧说未能了,思之而得者”。其于旧说引《松阳讲义》、《四书汇参》最多,虽遵朱注,间或也能持平。书中也有关于大义者,如谓成子弑简

  • 牒草

    四卷。明赵宦光(?-1625)撰。赵宦光,字凡夫,江苏吴县人。生年不详。著有《说文长笺》。此集皆其尺牍。明中叶以后,山人墨客,标榜成风。稍能书画诗文者,下则厕食客之班,上则饰隐居之号。借士大夫以为利,

  • 霸州志

    十卷。清朱廷梅修,孙振宗纂。朱廷梅,字和臣,曾任霸州知州。孙振宗,贡生。霸州旧有嘉靖、万历诸志,皆散失。朱廷梅任霸州知州后,即重新纂修。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为:舆地、典祀、建置、学校、武备、食

  • 读书杂志余编

    见《读书杂记余编》。

  • 北溪字义

    二卷,附《严陵讲义》。南宋陈淳(生卒年不详)撰。陈淳字安卿,号北溪,漳州龙溪(今属福建)人。朱熹守漳州时,曾受学教诲。嘉定十年(1217),以特奏授迪功郎、泉州安溪主簿,未上任而卒,谥“文安”。著有《

  • 梅岩文集

    十卷。宋胡次焱(约1270年前后在世)撰。胡次焱,字济鼎,号梅严,晚号余学。江西婺源人,生卒年不详。其先祖本李唐宗室,五代时育于胡,因此姓胡。咸淳四年(1268)进士,官贵池县尉。宋亡,奉母归,教授乡

  • 诗纬新解

    不分卷。廖平(1852-1932)撰,黄熔补证。廖平字季平,初名登廷,字学斋,晚号六译,四川井研人,近代经学家,曾任尊经书院、四川国学院教职。早年受王闿运影响,专治今文,其学多变,共经六变。撰有《四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