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义觉迷录

大义觉迷录

四卷。清世宗敕撰。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是清朝定鼎北京后的第三代皇帝。雍正六年(1728年),清朝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大案,即曾静反清事件。次年,清世宗在处理此案之后刊布了《大义觉迷录》。曾静(1679-1735),湖南永兴县人,因应试不第,闭门读书,受清初著名思想家吕留良反清思想的影响很大。雍正六年,他派弟子张熙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称岳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后裔,劝其效法祖先起兵反清。事发,被捕。在审讯中,清世宗得知曾与其争夺皇位的皇子允禩、允禩的追随者,在各地广泛宣扬他弑父篡立、杀兄屠弟的非法行为,以及吕留良“夷夏之防”等反清思想,严重损害自己的形象,危及清朝的统治。于是,他在严惩允禩等人的追随者及吕留良后人、徒弟外,对曾静、张熙等人网开一面,予以释放,并亲自撰写《大义觉迷录》一书,流行全国。雍正十三年(1735年)秋,高宗即位,将曾静、张熙凌迟处死,又宣布《大义觉迷录》为禁书,不得留传。该书四卷,卷一收录上谕二道、曾静亲口供词十三条;卷二收录上谕一道、曾静供词二十四条;卷三收录上谕五道、宽免曾静圣旨一道、曾静供词八条、张熙供词一条、内阁九卿请将曾静正法奏本、诸王大臣再疏清诛曾静题本;卷四收录上谕三道、曾静供词二条,以及曾静悔过后转而吹捧世宗和清朝统治的《归仁说》。《大义觉迷录》的内容都经过精心筛选,远没有包括曾静反清案件的全部资料。其中,清世宗对其弑父篡立、杀兄屠弟的辩解,不但苍白无力,而且是漏洞百出、欲盖弥彰。但其有关满族为华夏一员、有德者可为天下君的说法,还是正确的,充分体现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该书最早行世的,是雍正年间内府原刻本,以及外省多种翻刻本。光绪末年,革命党人印行铅印本,由香港仁社书局出版(不分卷)。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根据中华书局藏雍正间刻本,并以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雍正间内府刻本进行复勘后,排印了《大义觉迷录》(由耿清珩标点),但不是以单行本,而是以“资料”的形式,收入《清史资料》第四辑(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中。

猜你喜欢

  • 读易笔记

    二卷。清方宗诚撰。方宗诚字存之,桐城人。曾官枣强知县。治宋学,工古文辞,著有诸经笔记各若干卷。此书即其中一种。由于作者致力于理学研究,以程朱理论为依据,故在此书中纯以程颐《易传》及朱熹《周易本义》为宗

  • 孙氏成败志

    见《成败志》。

  • 伤寒温疫条辨

    六卷。清杨浚(生卒年不详)撰。杨浚字栗山、夏邑(今四川成都)人。先攻举业,后转攻医学。晚客江南。杨氏认为伤寒、温病极易混淆,于是集诸家之说,间附己见,撰成此书。又名《寒温条辨》。卷一主辨伤寒、温病与伤

  • 清平县志

    ①二卷。清王佐纂修。王佐,满洲正黄旗人,举人出身,康熙五十二年(1713)任清平知县。王佐掌清平后,见旧志自兵燹之后,所存不过什一,遂为重修。取旧志为蓝本,加以厘正而更新,终成新志。《清平县志》康熙五

  • 古今善言

    一卷。东晋南朝时范泰(?-428)撰。泰字伯伦,顺阳(今属河南省)人。初仕晋,为太学博士,后入宋,任金紫光禄大夫,元嘉三年(426),进侍中,国子祭酒等职。据《南史·范泰传》载,泰一生博览篇籍,好为文

  • 新书

    见《陆子》。

  • 崇宁县志

    ①四卷,清刘坛纂修。刘坛,曾任崇宁县知县。《崇宁县志》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本,此志列图,城皇庙、吕祖祠并载。坛庙、祀典、祭品、仪注、祝文、乐章均载《大清会典》。轻重倒置,大率如此。其志风俗,末有

  • 经世要谈

    一卷。明郑善夫(1485-1523)撰。郑善夫字继之,号少谷,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户部主事。榷税许墅,以清操名闻一时。愤嬖幸用事,弃官去。筑室金鳌峰下。不久起为礼部

  • 万历武功录

    十四卷。明瞿九思(生卒年月不详)撰。瞿九思,字睿夫,号慕川。湖广黄梅(今属湖北)人。师从耿定向。万历举人,遭县令诬陷,流徙居庸关。张居正救援得释,寄居京师西郊,授徒讲学。万历三十七年(1609)授翰林

  • 拘虚晤言

    一卷。明陈沂(详见《维桢录》条)撰。此书皆为陈沂所著杂说之文,一卷,分三十四条,二千余字。其体例有些近似连珠体,先取两事排比成句,作为比喻,而后阐明其寓意,即不用韵,也不注意修辞,语言朴素、浅显,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