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通义

周易通义

二十二卷。清苏秉国撰。秉国字均甫,号蒿平,南清河(今河北清河一带)人。此书卷首有揭要15条,分别论元、贞悔、大小、往来内外上下、九六、易辞取象、彖传、大象、小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讲明著书大意。其论贞悔,谓爻辞言乎其变,变者为悔;其论大小,谓易以阳为大,阴为小;其论往来,谓凡言往来皆就上下体言,又推之彖传;其论设卦观象,谓六画之卦。上下二体,其象易穷,不得不取诸互卦;其论系辞传,天一地三节与易有大极一节,谓后来河洛先天之学皆出于此。大抵其易学不信汉学之爻辰卦气,亦不信宋学之河洛先天。山东汪文瑞为之作序,颇有称许。今存自刻本。

十四卷。清方葇如撰。方葇如字药房,淳安人。此书全部采用四书成语以证《周易》,古代本无这种体例,只不过是方葇如想标新立异而已,与经义并没有关系。《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十六卷。清庄忠棫撰。庄忠棫字中白,丹徒人。另著有《易纬通义》、《蒿庵遗集》、《静观堂文》等。此书原名《大圆通义》。作者于董仲舒之学十分倾服,欲合《周易》、《春秋》为一,仿《春秋繁露》作此书。其说易本于气,而后用春秋法以人事说明。共有八十一篇,对易经之微言大义多有阐发,但有时也不免流于谶纬。有冶城山馆刻本。

六卷。明程观生撰。观生字仲孚,安徽歙县人。流寓嘉兴。崇祯中知天下将乱,便放弃诸生,以看地之术自谋其生。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详细记载过他的事迹。但《经义考》只载其《易内三图注》三卷,注释说已散佚,而不及如此书。大概遗书散失,幸而尚存此编,久后复出,朱氏未能见到。程氏认为说《易》者多以我解易,而不是以《易》解《易》,注疏虽多,易义滋混。因作所编以《易》解《易》,而通其义,故曰“通义”。首列横图、方图、图合参要旨,次为卦象和爻定辞微旨,在每卦每爻下备列错综互变诸项以贯通其义。其大旨主于明人事。其自序说,当时正是大乱,非借四圣的力量不能拯救天下。因此每发挥一义便举出当时之非,而折衷于易理之是。大多以隐约地切中明代时势而立言。至于释晋卦上九,则极力称赞封建是良法。并且说只要天地一天不变化,此法永远不可更换。立言未免迂腐怪僻。《四库全书总目》存目。

猜你喜欢

  • 大易理数观察

    二卷。清朱如日撰。朱如日字洞彝,号荷轩、莲花厅人。此编成于乾隆二年(1737)。大抵是掇拾图书之陈言,无所发明。《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 传砚斋丛书

    十种,二十六卷。清吴丙湘(详见《蛰园丛书》)编。丛书收江都著名学者焦循、徐石麒两家著作共十种。焦循为清代儒学大师,著述极多,遗稿多未刊刻,丛书收其《邗记》六卷、《红薇翠竹词》一卷、《仲轩词》一卷、《理

  • 考工记车制图解

    二卷。清阮元(1764-1849)撰。阮元字伯元,一字伯梁,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仪征(今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历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著有《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学海堂经解》、《

  • 陵县志

    ①六卷。清史竑廷纂修。史竑廷字昌言,平陵人,康熙十二年(1673)任陵县知县。按陵县,汉为厌次地,晋以后为安德县,明洪武二年改置陵县,属德州,清因之。陵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年间邑令宋文明,此志为二修。史

  • 仁庵自订年谱

    一卷。清魏成宪(1756-?)自述。成宪字宝臣,号春松,又号仁庵,浙江钱塘(今余杭)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江苏扬州知府,江安督粮道,山东兖沂曹济道,山东道监御

  • 刘文靖公遗事

    一卷。元苏天爵(详见《元朝名臣事略》)撰。记载元刘因遗事。刘因字梦吉,号静修,容城(今属河北)人。钻研程朱之学,官至右赞善大夫。《元朝名臣事略》收录。本书所记为前书遗漏事迹,故名《遗事》。所记之事多为

  • 春秋列国考略

    一卷。清侯廷铨(详见《春秋氏族略》)撰。该书对春秋列国详加考订,纠正了一些前人的误说。有清嘉庆壬申(1812)瑞宝堂精刊本(与《春秋氏族略》、《春秋疑义》合刊)。

  • 南唐书

    ①三十卷。宋马令撰。马令是江苏宜兴人。陈振孙在《书录解题》中记载马令曾有自序称祖父为太博元康,世家金陵,多知南唐故事,故辑成《南唐书》。但该自序后佚失不见。《南唐书》首为《先主书》一卷、《嗣主书》三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疏

    六卷。隋释智撰。释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玄义》条。《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疏》六卷,本为释智说,弟子灌顶随听随记整理成书。此疏是专为解释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经的,文前不立五重玄义,略展二章解释经题

  • 卫生简易方

    见《卫生易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