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史通

史通

二十卷,唐刘知几撰。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著名历史学家。20岁举进士,授获嘉县主簿,潜心经史诸子及杂记小书。武则天临朝时,下制九品以上各言时政得失,刘知几上表陈四事,言词直切。又著《思慎赋》,既以刺时,又求自全。圣历二年(699),始至京师历右补阙、定王府仓曹参军,预修《三教珠英》。长安二年(702),迁著佐郎。三年,兼修国史,又迁左史,与吴兢等修《唐史》。旋罢史任,擢凤阁舍人,自撰《刘氏家史》、《谱考》共十八卷。中宗神龙元年(705),授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兼修国史如故,又与徐坚吴兢等重修《则天实录》,并在史馆开始私撰《史通》。景龙三年(709),迁秘书少监,修史如旧。明年,撰成《史通》二十卷,累迁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依然修国史。玄宗即位后,预修《姓族系录》,又迁左散骑常侍,并继续修订《史通》。开元四年(716),与吴兢撰成《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共五十五卷,受到奖赏,封居巢县子。九年,长子犯事配流,刘知几诣执政诉理,玄宗怒贬其为安州别驾。除零星保留至今的单篇文字外,《史通》是刘知几史学生涯的结晶。《史通》分内、外篇,内篇十卷三十六篇,外篇十卷十三篇。该书虽然是刘知几“载削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断断续续,随感随写,但全书最终是经过“区分类聚,编而次之”才成书的。(《史通序录》)内篇三十六篇,是对唐代以前史学的总体估价和基本总结,不重一书、一人的是非得失,因而有某书、某人在此为是,在彼又为非的情况,貌似自相矛盾,实则反映刘知几的客观态度。外篇十三篇,逐渐转为具体问题的论述。就全书而言,内篇之首“六家”为总纲,由“六家”归结为“二体”。唐初纪传体断代史取得“独尊”地位,内篇即以纪传体断代史为主要论述对象,外篇才以专篇分论《尚书》、《春秋》、《左传》等“三家”得失。《国语》作为国别史,秦汉以后仅有十六国割据,故在“古今正史”中叙及,不单列专篇。所谓“先有外篇,乃撷其精华以成内篇”的说法,完全忽略了《史通》是经“区分类聚,编而次之”的一部体系严整的论著。贵实录与扬名教,是贯穿《史通》全书的两项基本思想。书中出现“实”字一百七十余处,在“求实”意义上使用“实录”一词不下三十处,其它还有“审实”、“摭实”等用语以及相类的表述如“董、史之直”等。“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成为《史通》中的一句名言。同时,书中强调:史官之责,能申藻镜,别流品,则“惩恶劝善,永肃将来;激浊扬清,郁为不朽者”。(《品藻》)两者互相依存和彼此制约,构成《史通》完整的思想体系。欲“扬名教”,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求实录”,倘若“事皆阙如,何以申其褒奖”?反过来,“贵实录”又不能无所顾忌地追求完完全全的真实,必须得在“名教”范围内为尊者讳,即所谓“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曲笔》)书中“理”字出现近130次,多指事物本质和普遍法则,亦有指常识和道理者,颇值得注意和探究。《史通》的主要贡献,大体可以归纳为五点。其一,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史书体例,使纪传体断代史的编纂规范化、程式化。六家、二体、杂述三篇,尽叙唐代以前“史之流品”及其演变。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等篇,专题讨论纪传体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其次,系统考察了唐代以前的史官制度和史书编纂的演进,奠定了史学史的最初基础。史官建置、古今正史、杂述三篇,相互呼应,成为唐代以前的史学发展简史。其三,刘知几提出史家修养的标准,即所谓“史才须有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内中,以史识最难得,史才次之,史学再次之。其四,书中关于修史具体手法和要求的论述,进一步完善着史书的编纂方法。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称谓、采撰、载文、补注、言语、浮词、叙事、模拟、书事、人物、烦省、点烦、暗惑等篇,从体裁的选择、题目的确定、时间的断限、编纂的布局至史事的去取、人物的品评、文字的叙述、语言的运用以及史料的范围、鉴别、采摘等,无不在论述之列。直书、曲笔等篇,不仅将二者作为两种对立的史法,还视之为两种对立的史德。其五,《史通》问世,使史学评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史通》是刘知几卒后由其次子刘餗抄录进上的,在当时并不受重视。南宋时始有刻本,但朱熹亦“未获见”。据《玉海·艺文·论史类》著录,内篇辨职以下,缺体统、纰缪、弛张、文质、褒贬五篇。现今可以见到的最早版本是明嘉靖年间陆深所刻,因无别本参校,脱讹颇多。万历五年,张之象见宋刻本,校而刊之,较为完善。1961年,中华书局据张之象校刊本影印刊行。万历三十年(1602),张思鼎“家有抄本”,又得陆深刻本,校刊删定,该书始见流行,《四部丛刊》影印为善本,但其似未见张之象本,仍多脱误。其后,训释《史通》之作相继问世。清乾隆十七年(1752),浦起龙博采众长,撰成《史通通释》。是后,刊布《史通》多与《通释》同行。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浦起龙《史通通释》校点本。近年来,贵州、重庆又出版有《史通笺注》、《史通新校注》。

猜你喜欢

  • 审定风雅遗音

    二卷。清史荣(生卒年不详)撰,清纪昀(1724-1805)审定。荣一名阙文,字汉桓,又字雪汀,自号雪汀老人。鄞县(今浙江宁波市)人。诸生。工诗,善书法。喜读注疏,精于小学。治学不阿附前人之说。著有《风

  • 弈史

    一卷。明王稚登(生平见《吴郡丹青志》)撰。此书历述古来弈品,叙述很简洁。书末附辨论一则,驳诸书附会神奇之说,也颇中于理,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收入存目。

  • 诗经疏义会通

    二十卷。元朱公迁(生卒年不详)撰。朱公迁,字克升,乐平(今属江西)人。至正年间,曾任婺州、处州教授,晚年病归故里。曾题其室为“高明之所”,学者称为明所先生。著述除《诗经疏义会通》外,还有《四书通旨》、

  • 洪范论

    一卷。宋廖偁撰。廖偁为衡山(今属湖南省)人,北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进士。本书没有为《宋史·艺文志》所载录,宋以来的官、私书目,也都很少著录,只有清人朱彝尊的《经义考》载有一篇,说明此书还是有传

  • 金陵新志

    十五卷。元张铉撰。铉字用鼎,陕西人。曾任奉元路(今西安市)学古书院山长,应集庆路总管府嘱,撰修此书,书成于至正四年(1344)。该书特点是史料丰富,详今略古,条理清晰,无丛杂附会之病。有至正四年(13

  • 濂溪志

    七卷。旁集一卷。清周浩撰。周浩,字午桥,周子第二十四世孙。濂溪,周子的营道故居,后流寓江州卢阜居所,也以濂溪名。濂溪旧志创始于明代牧守李嵊慈,其鼎革后志稿无余烬。清康熙间牧守吴大熔复纂。道光间周浩因前

  • 涟漪堂稿

    二卷。清沈峻曾(约1670前后在世)撰。沈峻曾,字窳庵,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卒年均不详。顺治十一年(1654)副榜贡生。有《涟漪堂遗稿》。是集凡二卷。为晋安林云铭所选定。上卷为杂文,下卷为诗。

  • 东瓯诗集

    七卷。《补遗》一卷续集八卷。明赵谏编。赵谏字士忠,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本书前,有成化间乐清蔡璞辑温州一郡之诗,自王十朋以下为七卷,又补遗一卷。赵谏以其去取为未善,乃因蔡本而增损之,温州知府赵淮序而

  • 敦煌写本校春秋正义衔名

    一卷。无名氏撰。原卷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编目为3311号。首题永徽四年(653)二月二十四日,当为初唐旧物。唐代学者孔颖达等撰《五经正义》,其中《春秋正义》三十六卷。《校春秋正义衔名》就是收录奉命校

  • 贞白遗稿

    十卷。附《显忠录》二卷。明程通撰。程通,字彦亨,斋名贞白。安徽绩溪人。生卒年未详。洪武十八年(1385)贡入太学。二十三年(1390)举应天(今江苏南京)乡试。时方遣诸王将兵,因以封建、策贡士于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