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古文尚书四种

古文尚书四种

二十二卷。清洪良品(1827-1894)撰。洪良品字叙澄,号右臣,别号龙冈山人,黄州(今湖北黄州市)人。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任户部给事中、御史。曾作书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生平著述丰富,重要著作有《古文尚书辨惑》十八卷,《孔子家语验诬记》二卷、《经说征是》一卷,《古韵缓》一卷,《登国奏议》一卷,《古今称谓考》四卷,《诵诗释要》十卷。还撰有《顺天府志》三十余卷,光绪《黄冈县志》二十四卷。东晋梅颐所献孔安国传序的《古文尚书》五十八篇为先儒所伪造。此事自宋代吴棫、朱熹等开始有些怀疑。至清阎若璩进一步引经据古,充分陈述《古文尚书》的多处矛盾原因,从此《古文尚书》之伪遂成定论。后毛奇龄曾作《古文尚书冤词》,努力为之辩解,然不能服众,当然也就难以为之平反。只有方东树在《汉学商兑》中提出了一个折衷的观点;《古文尚书》虽属伪作,然而书中的资料实则出于先秦典籍,况且材料博引翔实,也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洪良品的《古文尚书四种》,广征博引,洋洋万言。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肯定《古文尚书》的长处,也指出《今文尚书》的短处。据他的自序云:“考古文者异说歧出,其大旨不过数端:一曰汉世古文为二十四篇;一曰杜林《尚书》为安国真古文;一曰亡于东汉,晚出古文非汉学;一曰《汉志》古文止十六篇,无二十五篇;一曰魏王肃伪造古文孔传;一曰古文亡于永嘉、梅颐所上为伪本;一曰古文之伪定于朱子。此唱彼和,并为一谈。余特撮其机要。为《考》三篇,《论》三篇,《辨》四篇,《说解》各一篇,务使是非昭然,不容稍有蒙混。”显然,洪良品的这些观点,是根据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的观点而发的议论。洪氏《古文尚书释难》、《古文尚书析疑商是》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当然书中有些说法不一定恰当。《古文尚书四种》目录:清洪良品撰《古文尚书辨惑》十八卷、《古文尚书释难》二卷、《古文尚书析疑》一卷、《古文尚书商是》一卷。此书现有稿本和清光绪年间铅印本两种本子行世。广东东莞伦氏曾取稿本与刻本校勘,其校注题于书眉,并考证了此书篇章次第。

猜你喜欢

  • 读经

    ①一卷。清方苞(详见《周官集注》)撰。本书崇宋而抑汉,奉程朱以压郑玄。只有读古文《尚书》,不以朱熹所疑为是。苞根据《史记·儒林传》,“安国以今文读之,及安国自序考定文义,定其可知者”等话语,认为本文缺

  • 牧斋初学集笺注

    二十卷。《有学集笺注》四十卷。清钱曾(1629-1701)撰。钱曾,字遵王,号也是翁。江苏常熟人。撰有《读书敏求记》、《述古堂藏书目》等。钱曾少时就学于族祖钱谦益,得其真传。钱谦益字牧斋,福王时台授礼

  • 金山县志

    三十卷,首一卷。清龚宝琦、崔廷镛修,黄厚本等纂。崔廷镛,清光绪初年知事金山县。乾隆十六年(1751),知县常琬始创为志,道光间,邑人姚汭、钱照泰又续修之,此志为重修,成于光绪四年(1878)。卷首为凡

  • 阳宅撮要

    二卷。清吴鼒(1755-1821)撰。吴鼒字山尊,又字及之,号抑安,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人。嘉庆年间进士,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后主讲扬州书院。善骈文,能诗,著有《夕葵书屋集》。是书自序称“遍搜宅书”,

  • 金文靖集

    十卷。明金幼孜(1368-1431)撰。金幼孜名善,以字行,号退庵,新淦(今属江西)人。建文二年(1400)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永乐初,累迁谕德兼侍讲,帝重其学,北征时,所过山川要害,辄命记之,有旨据

  • 教稼书

    见《区种图说》。

  • 春秋咫闻钞

    十二卷。清凌扬藻撰。扬藻字誉、钊,自号药洲花农,又号蠡勺,番禺(今属广东省)人。该书是作者研读《春秋》的心得,条录而成,对前人的观点加以辑录,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大抵综合三传,折衷众说。该书有清同治年间

  • 百川书志

    二十卷。明高儒撰。高儒,字子醇,自号百川子,籍涿州(今河北涿县)。虽为武将,却素喜读书习文,亦好藏聚,与福建陈第(1541-1617)皆为名重一时的藏书大家,且在藏书质量上尤胜一筹。此目仿照宋晁公武《

  • 泛潇湘记

    一卷。清黄之隽撰。黄之隽,参见《浯溪记》一种。黄之隽由湘至桂,泛舟潇湘,溯江而上,揽其全景作此记。湘为水最著闻于楚南,故以三湘见称,即潇湘、沅湘、清湘。永州以上为潇,以下为湘,潇不及湘之长且巨。彭而述

  • 冯舍人遗诗

    六卷。清冯廷櫆(1649-1700)撰。冯廷櫆,字大木,山东德州人。幼即有神童之称,读书一览则不忘。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授内阁中书,性孤僻,不入贵人之门,闲暇以书史为乐。康熙二十六年(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