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

四百十六卷。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注疏。《周易》用曹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用伪孔安国传,孔颖达等正义。《毛诗》用汉毛公传、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周礼》、《仪礼》皆用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用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用晋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用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穀梁传》用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用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孝经》用唐玄宗注,邢昺疏。《尔雅》用晋郭璞注、邢昺疏。《孟子》用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南宋以后开始合刻,明有嘉靖、万历刊本,清乾隆初有武英殿本。清阮元据宋本校刻者,号称善本,阮氏并撰《校勘记》,附于各卷之末。中华书局1979年据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为两巨册,是本改正旧本文字讹脱及剪贴错误三百余处,最善亦最方便。

四百十六卷。清阮元(17641849)编。阮元字伯元,号芸台,别号雷圹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历任编修、山东浙江学政、兵、礼、户部侍郎,浙江、江西、河南等省巡抚,湖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卒谥文达。经史、小学、历算、舆地、金石、诗文无不涉猎,而尤长于考证。一生以整理、刊刻、收藏图书,振兴学术为己任。主编《石渠宝籍》。抚浙江时,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纂辑《经籍纂诂》,集我国训诂学大成。在广州创立“学海堂”,汇刻《学海堂经解》一千四百卷,刊刻《皇清经解》、《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十三部儒家经典:《易》、《书》、《诗》、《礼记》、《周礼》、《仪礼》、《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南宋以后刊刻。南宋以前,各经书之注疏分别刊行,至绍熙年间,三山黄唐始将经与注疏合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每半页十行、行二十七字,三百五十二卷。此书刻版至元明间仍保存在南雍,到明正德年间,递有修补。嘉靖年间,闽中御史李元阳据十行宋本重刻《十三经注疏》,每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这就是闽本。明万历间,又据闽本翻刻于北监,行款与闽本同,全书三百三十三卷。这就是所谓北监本。崇祯时汲古阁毛晋根据北监本翻刻,全书三百三十四卷。这就是汲古阁本。此本讹误甚多,校刊不精。清乾隆初,官刻武英殿本是根据北监本所刻。刊刻时增加了句读。阮元根据家藏的宋十行本“十一经注疏”,补入北宋苏州所刻《仪礼》、《尔雅》单疏本,并以黄丕烈所藏单疏《仪礼》、《尔雅》二经及胡稷购得之“十一经”详加校勘后刊刻,于是宋本《十三经注疏》又行于世。阮刻本号为善本。《十三经注疏》目录: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十卷。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二十卷。汉毛公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六十二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二十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九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十卷。建国前,有世界书局刊行阮本缩印本。1980年,中华书局以世界书局缩印本为底本,重加校刊整理,缩印为两巨册发行。并配合此书印行叶绍钧《十三经索引》(重订本)。

猜你喜欢

  • 浩斋语录

    二卷。旧本题宋过源(?-1106)撰。是书卷末有过源《行实》一篇,称:“源字道源,号浩斋,其先浙东人,至高祖徙于临川。源生有异征,笃志圣贤之学,以斯文自任。嘉祐间召为国子直讲,不赴。卒于崇宁丙戌九月。

  • 澹轩集

    七卷。明马愉(1395-1447)撰。马愉,字性和,临朐(今山东临朐县)人。明宣德二年(1427)进士第一。正统五年(1440)以侍讲学士入直文渊阁,累官至礼部右侍郎。著有《澹轩集》。愉逝后诗文散失。

  • 旗务集览

    三卷。不著撰人名氏,亦无成书年月。是书为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二十四固山现行办事章程,其卷一、卷二为旗署印房应办事务,包括办理查阅外省营伍、考试应对宗室、拣选各等官缺、点验军器、盘查户部三库、补进内大臣、文

  • 龙舟会

    一卷。明王夫之(1619-1692)撰。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今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思想家。与兄介之同举于崇祯十五年(1642)乡试,晚年筑土室于石船山,学者称为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举兵起义,

  • 周易宋氏注

    一卷。东汉宋衷撰。辑佚书,清马国翰辑。宋衷《后汉书》无传,《三国志》虞翻传及刘表传注中作宋忠。宋衷字仲子,南阳章陵(今河南南阳一带)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称宋衷《易注》凡九卷,七录、七志作十卷。

  • 灌园集

    二十卷。宋吕南公(1047-1086)撰。吕南公,字次儒,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县)人。《宋史文苑传》称其“于书无所不读,于文不肯缀辑陈言。”熙宁中,王氏经义盛行,只有南公度不逐时好。他一试进士不中,即

  • 医故

    二卷。清郑文焯(1856-1918)撰。郑文焯字俊臣,又字叔问,号小坡,高密(今属山东)人。光绪年间举人。官至内阁中书。郑氏不求仕进,曾久客吴中。博学多才,兼通金石、书画,为近代词人。晚年研究医学,以

  • 周易徐氏音

    一卷。辑佚书,晋徐邈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徐邈字仙民,东莞姑幕(今山东沂水)人,官至骁骑将军。其事见《晋书》本传。《隋书·纪籍志》载,孙邈著有《周易音》一卷,《唐书·经籍志》则不著

  • 澡修堂集

    十六卷。清熊赐履(1635-1709)撰。熊赐履字青岳(一字敬修)。孝感(今湖北孝感)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由庶吉士授检讨。官至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卒谥“文端”。著有《经义斋集》、《澡修堂

  • 真珠船

    八卷。明胡侍(生卒年不详)撰。胡侍,字奉之,号濛溪,咸宁(今属湖北省)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历官鸿胪寺少卿。张璁、桂萼均以议大礼邀得世宗宠幸,擢升为内阁大学士,张璁不久出任首辅。胡侍劾二人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