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删定荀子

删定荀子

不分卷。清方苞(见《周官集注》条)撰。苞以为荀子述先王之礼教,而文义混杂语言冗长,因删其繁辞;也有删全篇的,如《成相》、《致仕》、《强国》、《赋篇》共四篇;删其章节的,几乎每篇都有。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瑕,方苞以此为准则,故曰:“余欲削荀子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自韩愈谓荀书小疵,宋儒复攻其性恶之说,于是贬斥荀子者日众。然清代汉学大儒,多反其说。而钱大昕跋谢刻荀子,汪中《荀卿子通论》二篇。义允辞严,始归于正。荀卿之言,皆因乎时势,而大旨遵乎仲尼。唐宋诸儒,偏执己见,而不知其所错。苞乃文章之士,本不足以论学术之旨。今就所删诸篇论之,《致仕》篇曰:“程者,物之准也;礼者,节之准也。程以立数,礼以定伦,德以叙位,能以授官。凡节奏欲陵,而生民欲宽,节奏陵而文,生民宽而安,上文下安,功名之极也,不可以加矣。”论最精,删之何为?《强国》篇曰:“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其说最精,而苞竟删之,亦不知其何意。至于《成相》及《赋篇》,皆为有韵之文,盖自礼乐崩坏,歌谣失采,楚人文学,独冠当时,荀况适楚,染其文风,以北方朴茂之质,而浸淫楚人之文艺,故其所撰,正可见之于当时文艺之情状。而苞竟删之,却不知文学之流变;竟袭孔子删定群经之名,不亦妄乎!有乾隆刊本。

猜你喜欢

  • 诗氏族考

    六卷。清李超孙(生卒年不详)撰。超孙字奉墀,号引树,浙江嘉兴(在今浙江北部)人。乾隆六十年(1795年)举人,官会稽县教谕。是书取诗中所称人之氏族名字,博考经史诸子及近儒所述,将其人行世之事荟萃云集,

  • 骆文忠公事实

    一卷。编者未详。此书记骆秉章(详见《骆文忠公年谱》)事迹,系合李光廷所撰骆氏行状,苏廷魁所撰神道碑铭而成。前有谕祭文及谕祀京师贤良祠祭文。此书有同治年间刊本。

  • 论语训

    二卷。清王闿运(详见《论语集解训》二十篇)撰。是书自叙曰“《论语》者,盖六艺之菁华,百家之准的,其义多本于《春秋》,其言实通于上下”。篇中好为异说,实无深意。如训“思无邪”的“邪”,“女为君子儒,无为

  • 三韵易知

    十卷。清朱燮撰。燮字鼎和,号饮山。是书经其戚属杨廷兹重纂。廷兹字右文,号薪瓢。所谓三韵者:律韵、古韵、词韵也。“律韵”依《韵府群玉》,并参考《佩文诗韵》,而别其同异,为作律诗绝句及律赋所用之韵也。“古

  • 易学汇说

    一卷。清丁泽安撰。丁泽安详见《易学节解》。全书分三章。第一章论图书,第二章论蓍数,第三章论易学,其观点与《易学三编》同。可视为《易学三编》之续。有《自得斋易学》本。

  • 小檀栾室镜影

    六卷。清徐乃昌撰。徐乃昌(1868-1936),字积余,南陵(今属安徽)人。清人以镜录著称者,钱坫《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所录不过二十五件,瞿中溶、梁廷楠,所录亦不过一百四十余件,即使清代内府所藏见于

  • 左传纪事本末

    五十三卷。高士奇撰。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浙江钱塘(今属杭州市)人。康熙年间,任额外翰林院侍读、侍讲,日讲起居注官。“在讲筵撰《春秋》讲义”,“条分囊括,而为是书”,又著《春秋地名考略

  • 读春秋

    二卷。清赵良(详见《读易经》)撰。良著有《肖岩经说》,该书就是其中的一种,为作者晚年之作。《读春秋》分上下二卷,大抵就他本人平时读经所得,随笔载记,故书中不载经文,也不尽释《春秋》全经,有所见就分别条

  • 海国图志

    一百卷。清魏源(1794-1857)撰。魏源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曾任内阁中书,从武进刘逢禄学《公羊》,通今文家说。道光二十一年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参加浙东抗英斗争

  • 金华先民传

    十卷。明应廷育(生卒不详)撰。应廷育,字仁卿,永康(今浙江省永康县)人,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官至按察司佥事。《金华先民传》搜罗金华自汉到明正德年间历代人物,各为之传,分道学、名儒、名臣、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