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书转注说

六书转注说

① 二卷。清夏炘(1789-1871)撰。夏炘字心伯,号嬛甫,安徽当涂人。道光时举人,官至颍州府教授。治学兼采汉宋,博考深研,著作尚有《檀弓辨诬》、《学礼管释》、《诗章句考》等。是书专论六书中没有定论的转注,上卷论其旨趣,下卷备言诸家之误。夏氏认为,唐以前论转注者不失古意,宋以后唯清许宗彦、江声之说合于古意,其说之大旨是,以建“类”者即部分之“类”,“一首”者即每部之“首”、“同意相受”者谓每部同类之字,皆本此部首一字之意递相授受。谓之转注者,如水之灌注转相输受耳。夏氏认为,曹仁虎坚持古训,然混谐声以言转注,不知建类一首为五百四十部之通例。他说:“形声者就每字取声,故散言之曰形声。‘江’、‘河’虽可同谓之水,水究不可同谓之‘江’、‘河’,得声各不相蒙也。转注者统每部取义,故总谓之曰转注。‘耆’、‘考’同受意于‘老’,‘老’亦同施意于‘耆’、‘考’,‘耆’、‘考’蒙‘老’而各得相通也。”至于郑樵、张有、毛晃、杨慎、杨桓、刘泰、戴侗、周伯琦、赵宦光、顾炎武、戴震、段玉裁、戚学标、朱骏声等,无论是主声派,还是主义派,此书均逐一剖析,详加辨正,予以否定,从而阐述其主形派的学说。是书刊于咸丰三年(1853),是为《景紫堂全书》本。② 一卷。清饶登逵(生卒年不详)撰。登逵字仪廷,湖北应山人。饶氏于是编因许氏六书次第转注承会意之后,而又解之曰‘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乃以为部首必由会意而成,部中之字必与部首意义相同,而后可视为转注。饶氏于部首从“老”字从人毛匕会意着眼,于部中之字,从“考’与部首“老”字同意着眼。按之许书,其中建类一首而又同意之字,如“”、“”诸字与部首“大”同意,则“大”为象形而并非会意,这说明转注字祇限定与建类之首同意,并未限定建类之首必为会意。饶氏仅就“老”字观察,部首必以会意字为限,未免失之胶固。至于所谓转注必部中之字,与部首意义相同,则深得要领,言简意赅。是书有饶氏自刊本。③ 一卷。清罗汝怀(1804-1880)撰。汝怀字念生,湖南湘潭人。道光拔贡,官龙山训导。著有《说文统考》。其自序云:转注之字混于会意、形声二者之中,于《统考》中无可位置,乃另为此说以成编。其中谓:“〔转注〕自宋明以来未明,其所以不明者,专于‘考’、‘老’二字求之,而失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之故。”以为“老”之为首,系取诸他部之“毛”,从“毛”而注之“老”,从“老”而注之“考”,是为“一首”而又“同意”。又以“一首”者乃一类之谓。又以说解中之某与某同意者为“同意”。又以彼部与此部同意者,可由此部授之彼部。因而分转注为直注、旁注、交注诸例。以他部来注部首,以注部中字者为直注,为正例。以从他部来不注部首而仅注部中字者,为旁注,亦为交注,为变例。推求其故,误在以“毛”为“老”之首,又误在以一类为一首,又误在以说解字形之同意为转注之同意。其说之谬,较之廖平《六书旧义》为甚。是书有罗氏自刊本。

猜你喜欢

  • 六典

    一卷。清龚橙(1817-?)撰。龚橙名公襄,字孝拱,号石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龚自珍之子。少以才自负,屡试不遇,依英人威妥玛居于上海。著有《诗大谊》以及所谓改正许书之作。是书便是改正许书之作。改许

  • 钦定西清砚谱

    二十五卷。清于敏中、梁国治、王杰、董诰、钱汝诚、曹文埴、金士松、陈孝泳等八人奉敕编写,门应兆奉敕绘画。于敏中(1714-1779),字叔子,一字重棠,号耐圃,金坛(今江苏金坛县)人。乾隆年间进士,初授

  • 性理群书集览

    七十卷。不著撰者姓名,但题琼山玉峰道人集览,不知为何人。此书取永乐《性理大全》中的人名、地名、年号、训诂之类,依照王幼学《通鉴纲目集览》之例,各为其作注释。有增注者,则别标为附录。然而注释较浅陋。如《

  • 五鹊别集

    二卷。明卢宁撰。生卒年不详。卢宁字献子,号冠岩,南海(今广东)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官至登州府知府。受业黄佐之门,佐乐典序即卢宁所作。此集中所收官南京刑部时讲学新泉精舍之作,是门人程子明

  • 易续考

    二卷。清李荣陛撰。李氏撰有《易考》,未竟而卒,其子李光宬、李光宸为之编定。凡已脱稿者,则定为《易考》;未脱稿者则名为《易续考》。此书凡二卷,以草本字刻成。所考内容凡八事,上卷有重卦、生蓍、立卦、说卦,

  • 淮郡文献志

    二十六卷。补遗一卷。明潘埙(生卒不详)撰。潘埙,字伯和,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性刚直不阿,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著有《楮记室》等。《淮群文献志》收录淮郡诸多文献,书

  • 晓霞轩诗词

    不分卷。《焚余集》,一卷。清梁寿贤(?-1906)撰。梁寿贤,字少云,浙江山阴人,梁馥生之女,沈嗣鼎之妻。此书有民国八年(1919)排印本。书前有张锡銮、谈国桓、吴蒋、王兰芳、沈祖泽所作序言,张元奇、

  • 寓简

    十卷。南宋沈作喆(生卒年不详)撰。沈作喆字明远,号寓山,湖州(今属浙江)人。绍兴五年(1135)进士及第。以左奉议郎为江西漕司干官。据书中所叙,当宋金和议初成之时,赐诸将田宅,沈作喆为岳飞作谢表忤秦桧

  • 汲古阁说文解字校记

    一卷。清张行孚撰。参见《说文发疑》。汲古阁所刊《说文解字》,有未改、已改两本。未改者为毛晋据宋本校刊之初刻本,已改者为其子毛扆刊于顺治癸巳之第五次剜改本。剜改本颇多误处,远不及初刻本之善。张氏自序说:

  • 大学章句质疑

    一卷。清郭嵩焘(1818-1891)撰。嵩焘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湖南湘乡(今湖南湘乡)人。清外交家,古文家,中国首任驻外公使。著有《养知书屋诗文集》、《使西纪程》、《礼记质疑》、《中庸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