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伤寒总病论

伤寒总病论

六卷。宋庞安时(1042-?)撰。庞安时,字安常,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人,自幼随父学医,博览《素问》、《难经》、《灵枢经》、《甲乙经》等书,尤精于《伤寒论》。庞安时多才多艺,曾与苏轼、黄庭坚等著名文人交游,而医名甚著,倾倒淮南。庞安时曾撰有《难经辨》、《主对集》、《本草补遗》等,此三书均已失传,唯存《伤寒总病论》一书。此书成于元符三年(1100),有黄庭坚序、苏轼回帖各一。卷一首列叙论一篇,阐述了作者的学术思想,认为治伤寒主要应从病因入手,并结合体质、地理、气候等进行探讨;然后阐述六经诸证。卷二阐述汗、下、水、吐、灸、火、温等疗法适应与禁忌诸证。卷三论结胸、痞气、阴阳毒、狐惑、百合及痓、湿、暍等伤寒杂证。卷四论暑病、时行、寒疫、斑痘等证。卷五论天行温病诸证及小儿伤寒证等。卷六为伤寒杂方,妊娠杂方,伤寒刺法,伤寒、热病、温病死生候,差后禁忌等,并解仲景脉说、解华佗内外实说、辨论、上苏子瞻端明辨伤寒论书。书中内容不仅限于伤寒,还论及温病,又及内、妇、儿科诸证。有论有方,随证施治。书中特别将颇具流行性、传染性的温病与一般广义的伤寒加以区别,主张二病分治。此书对温毒五大证的治法遣方富有特色,为后世所重。此书博采传统典籍精华,对《伤寒论》加以补充发挥,实为研究《伤寒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此书后附《伤寒论音训》一卷,《修治药法》一卷,均为庞安时门人董炳编。有黄丕烈藏宋刊本,清道光三年(1823)黄丕烈士礼居仿宋刊本,1956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8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点校本。

猜你喜欢

  • 矩斋杂记

    二卷。清施闰章(1618-1683)撰。施闰章字尚白,号愚山,安徽宣城县人。顺治进士,曾任刑部主事,湖西道参议,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官至侍读。著有《学余堂诗文集》、《试院冰渊》、《青原志略补辑》、《蠖

  • 何氏学

    二卷。何治运(1775-1821)撰。治运字郊海,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清学者。乾隆丙子(一说嘉庆丁卯)举人,大挑教谕。平生洽闻强识,嗜笃汉学。阮元督粤时,曾聘他纂修《广东通志》。后游浙中,巡抚陈若

  • 两晋南北集珍

    六卷。清陈维崧撰。维崧字其年、伽陵,宜兴(今属江苏省)人,明副榜贡生,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生卒年未详。著有《俪体文集》、《陈检讨四六》、《伽陵文集》、《湖海楼诗集》等

  • 左传连珠

    一卷。清俞樾(详见《周易评议》)撰。俞樾是清代著名学者,著述很多。此书是他所著《俞楼杂纂》中的一种。编首有他本人的自序,说《宋史·艺文志》所载《春秋》赋,有崔升、裴光辅诸家,今皆不见,只有徐晋卿《春秋

  • 集注阴符经

    见《阴符经解》。

  • 席氏读说文记

    十五卷。清席世昌(生卒年不详)撰。世昌字子侃,常熟(今属江苏)人。关于此书的成书经过,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载:“子侃得惠校《说文》本(即《读说文记》)而善之,欲推广其义例,作《说文疏证》,草创未就

  • 三光浅说

    三卷。英国革笨撰,英国华立熙、清孙治昌译。革笨、华立熙生平籍里不详,孙治昌系新安(今属河南)人,余者不详。是书凡三卷。卷一,用浅近譬喻,述太阳系统,谓太阳为家主,行星为一家之紧要份子,月为地球最亲近之

  • 雷公炮制药性解

    六卷。明李中梓(详见《内经知要》)。此书为本草类著作,为李氏博采诸家本草之长,结合临床经验,于崇祯二年(1629)撰成。全书共分金石、果、谷、草、木、菜、人、禽兽、虫鱼九部,载药三百二十三种。金石部为

  • 说文解字五音韵谱

    十卷。宋李焘(1115-1184)撰。李焘字仁甫,一字子贞,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绍兴进士,曾任兵部员外郎、礼部侍郎,官至敷文阁学士,主修国史多年。著有《续资治通鉴长编》、《易学》、《春秋学

  • 名臣像图

    一卷。明吴守大(生平不详)撰。吴守大,字有君,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生平事迹不详。《名臣像图》成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故吴守大当是正德前后人。该书收明名臣自徐达到杨继宗共49人,每人绘一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