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塘文略
一卷。明王相(?~1524)撰。王相,字懋卿,号介塘,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嘉靖初,因争大礼廷杖,创重而卒。事迹附见《明史·王思传》。此集杂文十八篇,多酬赠之作。嘉靖中所著。盖丛残钞本,非其遗集。文格颇伤于雕琢,为七子流派。此集有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一卷。明王相(?~1524)撰。王相,字懋卿,号介塘,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嘉靖初,因争大礼廷杖,创重而卒。事迹附见《明史·王思传》。此集杂文十八篇,多酬赠之作。嘉靖中所著。盖丛残钞本,非其遗集。文格颇伤于雕琢,为七子流派。此集有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三百五十卷,附补遗十卷。清吴坤修等修,何绍基、杨沂孙等纂。吴坤修(1816-1872),字竹庄,江西新建人。监生,从戎积功,官至安徽布政使。好读书,喜为诗,刻有《半庙园丛书》三十种,著有《三耻斋诗集》
十卷。清高阜(生卒年不详)编。高阜,字康生,号萝栖,祥符(今属河南)人。工画水仙,时为叹绝。著《三苏谈》。所录具为三苏之文。其中,苏洵文二卷,苏轼文六卷,苏辙文二卷。因每篇为之反复详论,故名曰《三苏谈
清廖燕撰。生平见《醉画图》条。此剧为《柴舟别集》其中之一种,为《诉琵琶》之续篇。继续写作者本人因被穷鬼疟魔所扰,请诗伯、酒仙合力共同驱逐穷鬼,穷鬼既去,作者得救。诗伯、酒仙和作者一同饮酒吟诗相贺之时,
二卷。明卜大同撰。卜大同。字吉夫,秀水(今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嘉靖戊戌(1538)年进士,由刑部主事历任湖广按察司佥事。任上剿灭蕲、黄盗匪,因功升布政司参议。又因平定苗乱之功,擢福建巡海副使。其
二十卷。清沈起玄(1685-1763)撰。沈起玄字子大,江苏太仓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官至光禄寺卿。乾隆十三年(1748)以疾告归,杜门读书。历主钟山、济南、扬州、太仓诸书院。此书认为十翼是
李太白诗选五卷,杜少陵诗选六卷。张含辑。张含字愈光,永昌(云南保山)人。生卒年不详。正德二年(1507)举人。主要活动在正德、嘉靖年间。他与杨慎、杨子云等,人称“杨门六学士”。但布衣终身。《四库全书》
三十二卷。《续稿》十二卷。清朱珔(1769-1850)撰。朱珔字玉存,一字兰坡,号兰友。安徽泾县人。清代文学家。嘉庆七年(1802)进士,改庶吉士,旋改编修,官至赞善,后因母病归里。主讲钟山、紫阳书院
十二卷。明张丑(1577-1643)撰。张丑原名谦德,字叔益,后改名丑。字青甫、号米庵。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张丑善鉴藏,知书画。除此书外还著有《真迹日录》、《法书名画见闻表》、《南阳法书表》、《清
四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孔颖达(公元574-648)唐经学家,字仲达。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生于北朝,少时曾从刘焯问学,隋大业(605-616)间被选为“明经”,授河内博士。到唐代历任
四卷。宋徐总干撰。是书《宋志》及诸家书目俱不著录,朱氏《经义考》亦不载其名。此本采自《永乐大典》,后李氏刻入《函海》而佚其名。归安陆氏《藏书志》依序题曰徐总干。总干乃官名,而非人名,今姑仍之。徐氏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