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五经然否论

五经然否论

① 一卷。谯周(201-270)撰。王谟(详见辑《圣证论》条)辑。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今属四川阆中西南)人,经学家谯之子,三国时蜀汉经学家。据《三国志·蜀志》记载:“周幼孤,与母兄同居,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生产,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而不留意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偏视也。”诸葛亮领益州牧命周为劝学从事,后为蜀仆射、家令、中散大夫和光禄大夫。炎兴元年(263),因劝蜀主刘禅降魏,被魏封阳城亭侯。入晋,任骑都尉、散骑常侍,咸熙六年冬卒。《传》载,“凡所著述撰定《法训五经论》、《古史考书》之属百余篇。”据《蜀志·秦宓传》云,“宓见帝系之文,五帝皆同一族,为辩其不然之本。又论皇帝王霸养龙之说,甚有通理。谯允南少时数往谘访,记录其言于《春秋然否论》,文多故不载。”这只就《春秋》言之。《五经然否论》,《隋志》云五卷,久佚。群书征引绝少,《御览》也不载其目。王谟从《经义考》只辑得三条,再从《诸经疏补》辑四条,卷首有序录。收入《汉魏遗书抄》。② 一卷。谯周(详见王谟辑《五经然否论》条)撰。马国翰(详见辑《五经通义》条)辑。马增辑《通典》所引二十余节,其中标明《五经然否论》有三节,参考了《后汉补志注》、刘恕《通鉴外记》所引内容;又引谯周《周礼祭集志》二节,《缞服图》、《集图》各一节,或称蜀谯周,或称谯周。不过是马国翰为了书写简省,然而稍有区别,称书名时人名列于前,只称谯周时书附于后。与王谟辑本比较,只有《穀梁传注》一条和《通典》一条相同,其余都不同。此书,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

猜你喜欢

  • 集程朱读书法

    一卷。清代王澍(1668-1743)撰。作者针对陆(九渊)王(守仁)学说中“主于静悟,以读书为粗迹”的观点,摘取朱熹读书章程等内容来批驳,旨在反对忽视读书这一环节的治学方法。

  • 易义致用说

    一卷。清秦东来撰。秦东来字旭堂。寿阳人。作者认为,专言理而最切于用者,当首推六十四卦之大象。因此书中于每卦之后都有一“以”字,即用的意思。使用这个用字的人,或者是先王大人,或者是后与士,而更多的是君子

  • 拟诗外传

    一卷。明黄省曾(详见《西洋朝贡典录》条)撰。此书杂论治乱之理,共一卷、三十条。每条引诗二句为证,完全模仿韩婴《诗外传》的体例,因此取名《拟诗外传》。书中皆为感时发议之语。此书有《百陵学山》本、《学海类

  • 孝经严氏注

    一卷。梁严植之撰。清马国翰编辑。严植之字孝源,秭归(今属湖北)人,南朝梁经学家。官至中抚记室参军,兼博士。笃好郑学,撰《凶礼仪注》四百七十九卷。隋志有“梁王经博士严植之《孝经注》一卷”,书已亡佚。据史

  • 空同子纂

    一卷。明李梦阳(参见《空同子》条)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此书,题“无撰者名氏”。《四库》馆臣认为此书并非李梦阳所作,而是他人节取李梦阳《空同子》内容的十分之二三而刊刻售卖,欺蒙世人以获利。但《中

  • 庄简集

    十八卷。宋李光(1078-1159)撰。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崇宁五年(1106)进士,调开化令,有政绩。历太常博士,迁司封。因论士大夫佞谀成风,得罪王黼,贬阳朔县。高宗时,擢吏部

  • 通义堂集

    二卷。清刘毓崧撰。王先谦《经解续编》有刘毓崧所著《周易旧疏考证》、《尚书旧书疏考证》,然未收此书。光绪十六年(1890)始刊于长沙思贤讲舍。这本书虽然书名是集子,其实皆是说经之文,故不列于集部而列于此

  • 述韵

    十卷。清夏燮撰。夏燮(1801-1875)字谦甫,安徽当涂人。尚著《五服释例》、《明通鉴》、《中外纪事》等。是编卷一论古韵之分合,卷二论合韵,卷三论古音弇侈洪细,卷四论古有四声,卷五论去声,卷六论汉读

  • 野菜博录

    四卷。明鲍山(生卒年不详)撰。鲍山,字元则,江西婺源人。曾入黄山,在白龙潭上筑屋,住了七年之久。在此其间“备尝野疏诸味,因次其品汇,别其性味,详其调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成《野菜博录》一书。

  • 夷齐考疑

    四卷。明胡其久(生卒不详)撰。胡其久,崇德(今浙江省桐乡县)人。明隆庆年间(1567)举人,官至陇南知县。当时世间所传伯夷、叔齐的事迹、世系、名姓、字号大都出自《韩诗外传》或《吕氏春秋》,并各有附会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