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卷。清鄂尔泰等奉敕撰,乾隆十三年(1748)钦定。据雷熔《方苞行状》载为方苞撰,沈廷芳为方苞传亦略同。方苞生平见《周官集注》。《钦定周官义疏》为清政府钦定《三礼义疏》之第一部。《汉志》载《周官经
三卷。清宋绵初(详见《韩诗内传征》)撰。此书解释经义,以说《易》为最善。如谓自古言《易》者无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学,非大《易》之通义。又谓王辅嗣“忘象”之说,后代儒生以为一扫《易》学之榛芜,而开之大路
八卷。清吴景果纂修。康熙五十二年(1713),吴景果任怀柔县知县。景果见以前志久佚,遂于吴江潘其烁纂修新志。康熙六十年(1721)刻本。全书八卷,二十三目,卷首有地图四幅。该志虽不分细目,但条例颇为齐
十九卷。清吴廷华(1682-1755)撰。廷华字仲林,一作中林,号东壁,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官至福建海防同知。是书原为四十四卷,乃吴氏《三礼疑义》之第一部,今缺四至二十八卷。其体例首列经文,
一集三十卷、二集二十五卷。明李国木(生卒年不详)撰。李国木,字乔伯,汉阳(今属湖北省)人。此书是李国木编撰的堪舆类图书集成。全书分一二两集。其第一集第一、二卷为晋郭璞《葬书》;第三至六卷为唐邱延翰《天
十卷。明刘天民(1486-1541)撰。刘天民字希尹,号函山,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除户部主事,谏武宗南征,受廷杖。改礼部,谏大礼,复受廷杖。迁吏部郎中,出知寿州。历官按察司
六册。清郭立、方衷恒辑。此书不分卷。书成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高宗三次南巡,临抵江南(今江苏省)省属江宁(今南京)、扬州、镇江、常州、苏州等处名胜,颁赐御制诗章匾联,恭录敬镌,载于册首。书所载
四卷。黄浚辑。黄浚,字百川,北京人。此书收录商周至清古器一百九十器。因我簋器和盖是分列的,故于省吾在序言中说是一百九十一器。其中商周彝器约占百分之六十。所录各器均不记大小尺寸,也无考释。有1936年影
一卷。明高濂(生卒年不详)撰。高濂,字深甫,号端南道人,湖上桃花渔,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野蔌品》原收在高濂所撰的一本专讲养生享用的著作《遵生八笺)之中,后由作者摘出单行,题为《野蔌品》。《野蔌品
三卷。明林欲楫撰。欲楫字平庵,福建晋江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掌詹事府事。该书是其子林华昌记录而成,用人事解《易》,以发明理义为主,不涉及象数。但似仅得《易》之皮毛。《四库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