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中观论疏

中观论疏

二十六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中观论疏》是注解《中观论》的经注书。续藏经本作二十卷,金陵刻经处刻本汇入论文,作二十六卷。《中观论》亦称《中论》,是印度僧人龙树所著,为破斥部派佛教而显自宗基本理论的著作。《中观论》一书集中地表现了龙树的主要思想,即提出并阐扬“八不中道”和“实相涅槃”两中理论。全书的要义不外乎是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自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来华译此经后,汉地佛教及佛学家如三论宗,天台宗等,都很重视《中论观》的要义并加以理解和注释,故将其要义中有三个“是”字而称为“三是偈”,天台宗把“空、假、中”看成是谛,又称之为“三谛偈。有关《中观论》的疏注之书很多,可惜都早已失传了,唯有吉藏《中观论疏》保存至今。《中观论疏》在第一卷中解释僧睿中观论序,在注释因缘品中,先以通别、正名、释名、破申、同异五门明示玄义。然后论章开合,科判大意。于前七品中略破人法,明中道观行。次十品广破人法,明中达观行。以及用一品明得益。用三品重破邪迷,明中道实相。用四品破出世人法,明中道观行。用二品破小乘迷执,辨小乘中观。末二偈明大乘观行,归功于佛。卷二注释论初八不偈下,论述兴皇三种方言。卷三、四、五释青目重牒八不偈,以十门分释。详考细研此疏,不仅可以通三论之言,还可知隋代以前三论学派之异同。现有金陵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滕王阁集

    十卷。明董遵编。董遵生卒年及事履不详。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之滨,唐高祖子滕王元婴任洪州刺史时始建。滕王阁自王勃、韩愈以后为世人所称颂,题咏特多。是集凡十卷。所录均为自唐至明题咏滕王阁的诗文。

  • 读书漫笔

    十八卷。明方澜编撰。澜为福建莆田人,正德丁丑(1517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该书摘录自《汉书》至《唐书》等各家正史中有关字句,兼有训诂、评论等内容。《四库全书总目》载有清两淮马裕

  • 春秋列国地形口号

    一卷。清顾栋高(详见《毛诗类释》)撰。栋高为清初著名经学家,著有《春秋大事表》五十卷。《春秋列国地形口号》正文为七言韵语,共一百一十三首,目的是便于读者记诵。内容包括春秋列国疆域、列国险要地势、列国重

  • 絮春榭诗存

    一卷。清戴烜姒撰。戴烜姒,生卒年不详,字红贞,安徽新安人,江橘圃之妻。清代诗人。此书有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季春石印本。书内有王仁堉、秦丰、贾景仁等九人所写题词。共存诗八十四首。

  • 归州志书

    不分卷,清曹熙衡修,王景阳增修。曹熙衡,辽东人,官归州知州。王景阳,山西赵城人,相继知州事。州志明代屡次纂修,至变革之际,兵燹相寻,故志无存,典章散失。康熙四年(1665)曹熙衡莅任,尚在征剿,讫兵事

  • 国朝十家四六文钞

    十卷。清王先谦(1842-1917)编辑。王先谦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长沙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翰林院监修、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正,光绪十七年(1891)至光绪二十八年(1

  • 类证普济本事方释义

    十卷。清叶桂(详见《临证指南医案》)撰。又名《本事方释义》。此书成于乾隆十年(1745)。其孙叶澹安由叶氏自作序文中得知有此书,然家无藏稿,遍为寻求,于同里顾西畴家得之,校勘付梓。此时叶氏已谢世多年了

  • 南靖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姚循义修,李正曜纂。姚循义,浮梁人,拔贡,乾隆七年(1742)任南靖县知县。李正曜,儒学教谕。南靖县志,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七年邑令陈宗愈。其后一百五十年,官者近百人,无过问修志事者。姚循

  • 南宋馆阁录

    十卷。陈骙(1128-1203)撰。陈骙,宋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字叔进。绍兴二十四年(1132)进士第一。累迁至秘书监。孝宗淳熙五年(1178)试中书舍人兼侍讲、同修国史。光宗时试吏部侍郎。宁宗时

  • 古今图书汇编

    见《钦定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