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中书省

中书省

官署名。秦、汉初置中书谒者,汉武帝时以宦者为中书令,西汉后期改以士人为中谒者令,皆系皇帝侍从,掌传宣诏命,并非行政机构。曹魏时置中书监、令,始立常设机构,秉承君主旨意,掌管机要,发布政令。后称中书省。北周至隋,改称内史省,隋炀帝时又称内书省。唐初承隋制,亦称内史省,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复称中书省。隋唐时期,中书(内史)与尚书、门下合称“三省”,同为中央政务中枢。由中书省取旨决策,通过门下省审议核准,最后交由尚书省贯彻执行。唐高宗、武则天时曾改称西台、凤阁,唐玄宗时又改称紫微省,后复旧称。中书省长官在魏晋时为中书监及中书令(监略高于令),南北朝相沿不变。隋代废“监”存“令”,后代因袭不变。唐代曾改称右相、内史(一称凤阁令)、紫微令等,后复旧称。宋代虽有三省之设,但中书省之权尤重。元代废尚书、门下二省,中书省之职权较前代更重,中书令多由皇太子兼任。由中书省总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明初沿袭元制,以中书省统领六部,但不设中书令一职。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机要之任则归内阁,中书省遂废而不设。

猜你喜欢

  • 千亩之战

    周宣王与姜氏之戎进行的一场战争。《史记·周本纪》: “(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后汉书·西羌传》改称“姜氏之戎”为“申戎”,并言其为王师所败。近年陕西周至、眉县一带出土申伯所

  • 抗倭斗争

    十四到十六世纪中国军民抗击沿海地区日本海盗集团的斗争。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是日本南北朝时期和战国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混战。封建诸侯为了掠夺财富,组织一些封建主、没落武士、浪人和走私商人,到中

  • 汉平南越

    秦末农民战争中,秦南海郡龙川(今广东龙川县西)县令赵佗,趁机拥兵割据,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初,刘邦派遣使者封赵佗为南越王。高后时,赵佗发兵攻长沙国,自称南越武帝。汉文帝派使者到南越,赵佗表示愿长为藩臣,

  • 商屯

    明代的商人屯田。为解决边防的军粮问题,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创办“开中”制度,规定商人输粟边仓, 根据路程远近, 自五石至一石不等,向政府换取盐引(买卖凭证)一小引(二百斤),凭引向政府所属盐场

  • 海防之议

    1874—1875年(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元年)清政府内关于海防问题大争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西方殖民者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遍告危机。1874年(同治十三年)美日联合侵略台湾,清政府以承认日本侵略

  • 太平天国奠都之争

    太平天国内部,特别是领导集团内部在建都问题上的争议,其实质是关于太平天国全局性战略方针的争议。金田起义正号太平天国之初,太平天国领导人朦胧地表露出欲进军江南取占南京(其所谓“小天堂”) 之意。到185

  • 反矿监税使斗争

    明神宗时城市工商业者和手工业工人反对政府掠夺的斗争。明神宗时,财政濒于绝境。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明政府派出大批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四出掠夺民间财物,激起城市市民的激烈反抗。万历二

  • 泰和律

    金章宗时颁行的一部封建法典。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七月,右司郎中孙锋与王寂、董师中等参酌时宜,兼采前代律书,编成《明昌律义》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十二月,又命尼庞古鉴、董师中、李敬义等在此基础

  • 营建长安城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六月,文帝鉴于汉长安城(今陕西西安西北)狭小,即令高颍、宇文恺在原长安东南的龙首山南面平原兴建大兴城。六月动工,十二月基本完成,第二年三月迁入使用。全城由廓城、皇城、宫城构成

  • 九世之乱

    商朝前期自仲丁至阳甲五代九王统治期间,由于王位继承制度不固定,多次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的事件,造成统治秩序的混乱,国力因而受到影响,同盟诸侯也不再来朝见,史称“九世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