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会
土族传统节日。流行于青海互助县龙王山一带。每年夏历三月至六月,由巫师推算决定会期。源自明洪武年间“龙王显灵”庇佑土族牧民的传说。节日早晨人们先至广福寺点灯焚香,顶礼膜拜,请出龙神轿杆、护法神箭,然后组成仪仗队前行,队伍排成单行,或击鼓鸣金或吹海螺牛角,随行众人手持柳枝,齐至大东岭休息、野餐、漫花儿(即演唱花儿)。然后登山踏青,巡视田禾,并借用神的名义订立乡规民约,约束乡民,不准在田地里放牧牲畜,不许砍伐树木,践踏青苗。实为保护农业生产的一项措施。藏族亦有类似活动。
土族传统节日。流行于青海互助县龙王山一带。每年夏历三月至六月,由巫师推算决定会期。源自明洪武年间“龙王显灵”庇佑土族牧民的传说。节日早晨人们先至广福寺点灯焚香,顶礼膜拜,请出龙神轿杆、护法神箭,然后组成仪仗队前行,队伍排成单行,或击鼓鸣金或吹海螺牛角,随行众人手持柳枝,齐至大东岭休息、野餐、漫花儿(即演唱花儿)。然后登山踏青,巡视田禾,并借用神的名义订立乡规民约,约束乡民,不准在田地里放牧牲畜,不许砍伐树木,践踏青苗。实为保护农业生产的一项措施。藏族亦有类似活动。
部分彝族的自称。彝语音译,意为“蒙舍人”,即从南诏始祖蒙舍诏居住地蒙舍川迁来的人。他称“土族”。据谱牒载,始祖名蒙舍旁或蒙舍龙。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巍山、景东、普洱、云县、凤庆、双江、保山、昌宁、永平、
见“峒蛮”(1646页)。
沙俄为扩大自恰克图经库伦、张家口、通州至天津的陆路贸易,和清政府订立的通商章程。同治元年二月四日(1862年3月4日)在北京签订。共21条款。第一、二两款规定边界贸易在百里内均不纳税;准许俄国小本经营
西夏高僧。党项人。被封为真义国师。在榆林窟(今属甘肃省安西县)西夏晚期洞窟29窟西壁绘有供养像,其像后有沙州、瓜州监军司官员供养像。
明代在乌撒彝族地区的建制。该地原名巴凡兀姑,后名巴的甸。元时有六部:乌撒、阿头、易溪、易娘、乌蒙、閟畔。后乌蛮之裔折怒始强大,取其远祖之名乌撤为部名,称“乌撒部”。至元十年(1273)归附。十三年(1
拉祜语音译,意为“小老头”。旧时云南省澜沧县木戛地区拉祜族对18—19岁仍未成亲的小秋子的泛称。称这个年龄未嫁的姑娘为“牙迷哈毛”,意为“老姑娘”。解放前拉祜族盛行早婚,男性一般15—16岁,女姓一般
即“和硕”(1444页)。
契丹建国后宫廷礼仪所用音乐名。唐有十二和乐,豫和祀天神、顺和祭地祗等等。契丹开国初期沿用。五代梁改为九庆,晋改为十二同,契丹遂亦改为十二安,据《辽杂礼》载:“天子出入,奏隆安,太子行,奏贞安。”(见《
1592—1643即清太宗。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自幼好学,勇力绝伦,多有战功,深得父偏爱。天命元年(1616),封和硕贝勒,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并列为四大贝勒
见“罗武”(14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