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鄂温克语

鄂温克语

我国鄂温克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以及黑龙江省的讷河县。鄂温克族绝大多数都使用本民族语言。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3个方言。由于交际的需要还使用毗邻民族的语言。例如,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还使用蒙古语;莫尔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鄂温克人还使用达斡尔语;其他地区的鄂温克人还使用汉语。在国外和鄂温克族自称相同、语言相近的有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埃文基语、蒙古国的鄂温克语(又称喀木尼堪语)。鄂温克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其他地区通用汉文。鄂温克语有8个短元音,10个长元音。除了两个元音以外,其他元音都是长短相配的。元音有鼻化现象,复元音多出现在借词里。在词里,一部分元音相互和谐而排斥另一部分元音。因此元音可分做阳、阴两类。和谐以性属为主以唇状为辅,规律简明。辅音有15个。个别辅音不出现在词首。有长辅音,它的产生是由于语音同化的结果,因此只出现在词中,不出现在词首和词末。词干内的长辅音只有靠亲属语言的比较、才知道被同化语音原来的面貌。鄂温克语有丰富的语法表达手段。各种语法意义主要靠在词干后粘附各种附加成分来表示。在我国满—通古斯语中,鄂温克语格的数目最多,有的格还能分别表示确定和非确定的语法意义。指示人称属有和反身属有的附加成分整齐对称,使用严格。动词有人称形式,人称附加成分起源于共同满—通古斯语的人称代词。句子结构成分的次序比较固定,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宾语、补语在前,动词谓语在后。一部分主谓关系的结构和修饰关系的领属结构其两项之间在人称和数上互相呼应。主从关系的复句,从句在前、主句在后。作从句谓语的大部分是动词的形动形式和副动形式。鄂温克语大部分词是固有的,相当数量的词和鄂伦春语、赫哲语、满语、锡伯语同出一源。新词的产生借助于丰富的构词附加成分粘附在词根后生成。词素与词素的合成也是新词产生的一个重要手段。除了固有词以外,作为丰富自己语言的手段,还借用了蒙古语、达斡尔语和汉语的词。

猜你喜欢

  • 家伍

    东乡族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组织。以血缘亲疏又分“大家伍”与“亲家伍”。“大家伍”系同一曾祖父或高祖父后代的单个家庭构成;“亲家伍”系同一祖父的后代组成的单个家庭。“亲家伍”的职责为会商办理婚丧祭祀,排解

  • 小黑河

    河流名。北魏时称武泉河。蒙古语称巴哈图尔根河,小而湍急之意。大黑河支流,位于内蒙古中部,发源于呼和浩特市北哈拉沁沟。经呼和浩特市,流入土默特左旗,注大黑河。全长33公里,主要支流有乌素图河,坝口子河、

  • 曩论

    藏语音译,意为“内相”。吐蕃主管内政之官。有大、中、小之别。详见“曩论掣逋”(2589页)、“曩论觅零逋”(2589页)及“曩论充”(2589页)。

  • 千卜录千户部

    藏族部落名。亦称尼隆大部落。青海“环海八族”之一。在青海湖南岸共和县境内。南抵青海南山,东达日月山与湟源县相连,西越橡皮山与乌兰县相接,西北接刚察县及天峻县,东南接贵德县。气候湿润,水草丰茂,宜于畜牧

  • 翟氏

    见“狄氏”(1104页)。

  • 军须扉

    ?—前93?西汉时乌孙昆莫(王)※猎骄靡嫡孙。官号岑陬。父早逝,嗣立为太子。叔父大禄自恃雄强善将,以不得代太子位,怀怨,结众欲攻之,其祖父遂以万众与之,令别居。自是,乌孙国分为三,与猎骄靡、大禄各领万

  • 邓州

    州名。原为邓至羌所据之地,并建邓至政权。自亭街以东,平武以西,汶岭以北,宕昌以南皆其所有。南北朝时地属吐谷浑,西魏废帝元钦(551—553年在位),逐吐谷浑,据有其地,置宁州,后改邓州,置邓宁郡。以邓

  • 亦集乃

    又称亦即纳。城名。可能始建于西夏。西夏语“亦集”为“水”意,“乃”为“黑”意。即西夏黑水城,为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哈拉浩特古城。元朝为亦集乃路治所,属甘肃行省。至元二十二年(1285)迁甘肃新附军200人

  • 烔奈语

    自称“烔奈”的瑶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六巷、罗香和长垌3个乡的10多个山村,使用人口约计有2000。烔奈语的语言特点:声母分单纯音、复辅音两类,一

  • 裕固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尧呼尔。唐时称河西回鹘,宋称黄头回纥、元明称撒里畏吾,撒里畏兀儿,清代称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等。1953年经本民族代表协商确定以与“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兼取汉语“富裕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