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鄂伦春语

鄂伦春语

我国鄂伦春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黑龙江省黑河市和塔河、呼玛、逊克、嘉荫等县。鄂伦春多半聚居。聚居地区的鄂伦春族大部分都使用本民族语言,但城镇和一些乡村的青少年已逐渐使用汉语,少部分和达斡尔族杂居的地区则使用达斡尔语。使用人口约2000人。鄂伦春语内部比较一致,但各地区语言都有一些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分为甘奎话、托河话(以上在自治旗),库玛尔话(在塔河、呼玛县)毕拉尔话(在逊克县)。鄂伦春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鄂伦春语有18个元音,19个辅音。在元音系统里,单元音占优势。复元音只出现在借词里。元音分长短。依据元音和谐的情况可分为阳性元音和阴性元音两类。在一个词里只出现同性属的元音。元音在唇状上也要求一定的和谐。这种和谐规律也扩展到附加成份的元音。辅音系统简单,只有个别音不能在词首出现。能在词末出现的辅音比较多。辅音结合时产生大量同化现象,其中逆同化现象最丰富。表示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纷繁。静词格形式多,而且其中几对格还兼表确定/非确定的语法意义。有人称领属附加成分和反身领属附加成分,附加成份又整齐又对称,使用得很广泛。动词有表示人称的附加成分。对动作发生的时间、动作的类型和情态表达得细腻。被动态、使动态附加成分在语音形式上区别得开。动词的祈使形式还区分说话人希望动作要即时进行和说话人希望动作在做完某事以后再进行这样的两类。由于语法附加成分丰富,因此虚词相对地少。句子结构成分的次序是主语在谓语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宾语、补语在动词谓语前。句子结构里,结构成分之间往往出现互应关系,如主语和由动词充当的谓语,在人称和数上有互应关系;领属结构的两项之间在人称和数上也有互应关系。复句不大使用连词。主句和从句大都是靠位置(从句在前、主句在后)、语调来连接,另外则靠从句中的动词形动形式粘附的格附加成分,动词副动形式粘附的副动形式附加成分连接。鄂伦春语有丰富的表示狩猎文化的词语、反映本民族独特生活方式的词语也很有特色。用语音交替构成在意义上和词形上对称的对偶词数量比较多。新词的产生要靠在词根后粘附构词附加成分以及词素与词素的复合。新词术语多借自汉语,另外还有一些蒙古语、达斡尔语、满语的借词。

猜你喜欢

  • 左江革命军事委员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壮族地区建立的工农民主政权。1930年2月1日,龙州起义成功后宣布成立。为左江地区最高革命政权机构,由王逸(汉族)任主席,俞作豫(汉族)、张兆梅(壮族)、周和平(

  • 大夏龙雀

    古刀名。十六国时期夏国鲜卑人※叱干阿利督造。大夏凤翔元年(413),夏主铁弗匈奴赫连勃勃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10万人于朔水之北,黑水之南,营筑都城,称统万城。并督造五兵之器,锻制百炼钢刀,

  • 镇夷关

    参见“镇南关”(2511页)。

  • 木塔里山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穆克图哩山卫。永乐四年(1406)十月前置,治所在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北公主陵附近。

  • 投旗

    指民人为求生存而入旗籍。有三种:(1)清入关后施行“圈地”政策,北京城周围500里内民人因骇怕房地产业被圈被占,或由于※包衣大、屯领催的威逼,多有投靠八旗充当※旗人以冀庇护者。(2)清代汉族人多有流入

  • 闷水

    旧时云南景颇族地区裁判案件的一种习惯法。通常用以判断较大、较复杂的案件,如盗牛、土地纠纷等。在一方怀疑,一方否认时,便请来山官、董萨(巫师)主持闷水裁决。在裁决仪式举行之前,当事人双方请求各自亲友资助

  • 东蛮

    唐代乌蛮部落勿邓、两林、丰琶的合称。详见“勿邓部落”(356页)、“两林部落”(1049页)、“丰琶部落”(199页)。

  • 睿智皇后

    见“萧绰”(1990页)。

  • 潘斡寨长官司

    明代四川土司名。正统五年(1440)七月置。隶松潘卫。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境。时松潘百户汪凯向松潘卫指挥使司报称,近已招抚各番寨“生番”13000余户,请设衙署管辖。英宗依总兵官都督同知李安、右佥都御史王

  • 带素

    ?—22西汉末期夫余国王。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遣使聘高句骊,令琉璃王交质子,王子惧,未行,他遂发兵5万攻高句骊。遇大雪,不利,师还。新朝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复遣人责令琉璃王以小事大之礼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