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语族

蒙古语族

由原始共同蒙古语分化发展而形成为独立语言的一个语言群,与突厥语族和满——通古斯语族共同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包括9种语言,即蒙古语、达斡尔语、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东部裕固语、布里亚特语、卡尔梅克语和莫戈勒语。布里亚特语和卡尔梅克语分别在俄罗斯的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和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莫戈勒语分布在阿富汗。蒙古语族诸语言间的同源关系,在词汇方面的表现最为明显,它们共有大量的同源词:数千个同源词存在于多数语言,同源词较少的少数语言,其同源词数量至少也有1千左右。而且,这些语族同源词无论在语义上还是在语音上都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这一语族语言在语音系统上的共同点是,基本元音的特点相同,数目也相近。元音有长短的对立(只有东乡语失去这一特点)。存在元音和谐或其痕迹。基本辅音的特点相同,数目也相近。除个别语言外,由于词中非重读音节元音失落这一共同语音现象的出现,分别在词首和词末(音节末)不同位置形成了复辅音。在语法上,各语言的体词有数、格、领属,动词有体、态、祈使式、陈述式、形动词、副动词等范畴,而这些范畴的表示,也都用同源的语法形式。在语族内部,9种语言的异同点虽有一些交错,但以蒙古语、卡尔梅克语、布里亚特语为一方,以土族语、保安语、东乡语、东部裕固语为一方表现出各自的共同性,而两者的共同点往往又构成相互的对立,例如,前者的重音落在词的末一个音节,后者的重音落在词的第一音节;元音失落现象在前者发生在词的末一个音节而导致词末复辅音的产生,后者发生在词的第一个音节而导致词首复辅音的产生;前者元音和谐比较严整,后者元音和谐只存残余;前者失去了古代词首辅音h.后者保存着这个辅音h或其演变形式;前者有领格和宾格的区别,后者没有这两个格的区别,等等。达斡尔语和莫戈勒语,与两者的关系则多有交叉,达斡尔语在重音位置,复辅音的形成和元音和谐方面与前者相同,在古代辅音h和领、宾格问题上与后者相同;莫戈勒语在重音位置、元音和谐、领格宾格问题上与后者相同,在复辅音的形成(很少)和古代辅音h的失落方面与前者相同。达斡尔语和莫戈勒语与其它语言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们都保留着陈述式的人称词尾。因此,这两个语言在本语族中的地位较特殊。蒙古语族诸语言接受相邻语言的影响情况不尽相同,中国境内的各语言受汉语影响较大,其中保安语和土族语还接受了藏语影响,达斡尔语还接受了满——通古斯语的影响;卡尔梅克语、布里亚特语和蒙古国的蒙古语受俄语影响较大;阿富汗的莫戈勒语接受了突厥语、伊朗语的较大影响。外来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上。

猜你喜欢

  • 珠满

    ?—1707清朝将领。满洲正白旗人。瓜尔佳氏。世居乌拉。康熙十三年(1674),以耿精忠叛应吴三桂,奉命署护军参领随军征江西。同征南将军尼雅翰等于南康等地败叛军。十五年(1676),随军规复吉安,败敌

  • 毕底

    地名。今司丕提。北界帕兰山脉,南和东南至马尼山口山脉,西达西喜马拉雅山。原属西藏古格王国,后归拉达克管辖。1684年,拉达克据丁木刚和约,将毕底、古格本部及普让转归拉萨统治。其后拉萨又以毕底送给拉达克

  • 杂字

    西夏常用分类词语集。有西夏文和汉文两种。(1)西夏文本,编者佚名。一为刊本,蝴蝶装,页面26.5×18.5厘米,前后皆残,存30面。以天、地、人分为三品,每品又分为若干小类。天品存雷、闪、霹、云、雪、

  • 劳萨

    ?—1641清初将领。满洲镶红旗人。瓜尔佳氏,世居安楚拉库地方。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努尔哈赤遣将征瓦尔喀安楚拉库时,归附。后金天命六年(1621),随军克明辽东,授游击世职。天聪三年(1629

  • 松林地土千户

    清代四川西番(今普米族)土官名。康熙四十九年(1710),当地首领王德洽归附,授土千户职,颁给印信一颗,号纸一张,后隶越嶲厅(治今四川越西县)宁越营。住牧四川石棉县松林地。嘉庆至道光间(1796—18

  • 北面官

    见“契丹官”(1564页)。

  • 南亚语系

    根据语言发生学分类法划分的语系之一。最早是德国传教士和人类学家施密特(W·Schmidt)于1906年提出来的。使用这个语系语言的民族,分布在印度、尼科巴尔群岛(印属)、缅甸、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

  • 恰博特沟墓群

    古墓葬。位于今新疆昭苏县城东32公里的恰博特沟山梁上。南距克达拉乡约2公里。海拔1566米。南北约1.5公里,东西1公里。墓葬约有90座。其中大型墓约10座,封堆高1.5—3米,直径15—30米,顶部

  • 纳失失

    元代一种织金锦缎名称。又作纳石失、纳赤思。《元史·舆服志》:“纳石失,金锦也。”源于阿拉伯语、波斯语。此种锦缎“缕皮傅金为织文”,华丽名贵,种类甚多。原产于波斯及中亚等地,很早即由回回商人运销至蒙古等

  • 傣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汉晋时称“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称“金齿”、“黑齿”、“芒蛮”、“白衣”等;元明时“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等,清以后称“摆夷”、“摆衣”。